安泽:乔迁新居过“暖冬”

2021-12-11 09:38:5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12月9日,农历冬月初六,是个“搬家三六九”的好日子。

  一大早,安泽县府城镇凤池村就像过年一般热闹了起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连喜带领着村“两委”班子和部分村民,为村里即将搬入新家的3户因灾受损农房重建户忙碌着。这不,打扫一新的庭院里,村锣鼓队正卖力地敲锣打鼓,热闹极了;“简约不简单”的重建房前,三副由村会计自拟的对联早早就被贴上了墙,一旁的空气能供暖一体机正欢实地工作着;暖和敞亮的新房里,来沾喜气的街坊好友正凑在一起嗑着瓜子聊着天……

  眼前的情景,让72岁的重建户马永昌内心五味杂陈。他无法忘记,两个多月前自家的两孔土窑没能扛过罕见连续降雨的侵袭,“我们10月2日搬出来,5日窑就塌了……”时至今日,距新房咫尺之遥的土崖上,还能依稀看到旧窑的痕迹。马永昌和老伴被临时安置在了村里的租赁房,虽然不再有性命之忧,心里却始终不是滋味:窑塌了,“家”没了,对于已至暮年的老两口儿和被评定为“监测对象”的这个家来说,出路又在哪里?

  正当马永昌和老伴儿一筹莫展时,安泽县因灾受损农房修缮重建工作拉开了帷幕。马永昌看到,县委书记冒雨来了,包联副县长来了,包联单位县发改局和县住建局包联领导,以及镇、村包联干部也来了,紧随而来的是设计人员、施工队伍和技术指导人员、监理人员……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都会到工地转转的马永昌看到了令他眼角湿润的一幕:为了抢工期、赶进度,冒着冬寒施工的工人在混凝土里添加了防冻剂,在建起的新房里烧起了煤炉烘烤,还给房子外盖上了塑料厚膜……10月29日挖土、30日压三七土、31日丈量根基……11月8日完成砌墙、10日封顶……14日挂瓦……17日外墙保温……新房前,一块载有工期进程等信息的“因灾受损农房重建工地明白卡”,无声地述说着这个“家”在短短两个月间的重生。

  一同立在新房前的还有一块牌子,那是专属马永昌的“因灾受损农房重建设计方案”。“当时,设计人员问我有啥需求,我说想要个飘窗,没想到他们还真同意了。”马永昌回忆。他不知道的是,设计人员之所以支持他的意见,还有另一层考量,那就是安泽县委、县政府已决定出资给每户重建户免费安装空气能地暖设备,在保证冬季室内温度的同时,飘窗能增加更多空间,采光也更好。果然,新房竣工落成后,这扇在农村少见的飘窗获得了不少参观者的肯定。

  近午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马永昌两间砖混结构的新房里。这个58平方米的空间被分隔成了客厅、厨房、卧室和储物间。客厅里,摆放着新买的沙发、茶几,墙上挂着镇、村送来的风景画,火红的漫山枫叶格外喜庆。卧室里,居中摆放着一张新买的双人床,床上铺着崭新的床单,飘窗上摆放着五六盆新买的绿萝,为这个小家增添了不少生机。贴着“福”字的玻璃推拉门隔开了客厅与厨房,一排大理石台面的厨柜上分区明确,灶具、吸油烟机一应俱全,这里是马永昌老伴李晓萍的最爱。晌午时分,她和邻居们特意包了饺子款待前来暖房的亲朋好友,足足坐了两桌。

  “昨晚,我和孙子视频时给他展示了一下新家,他说赶寒假也要回来住住漂亮的新房子……”说这些时,李晓萍已是笑得合不拢嘴。

  “我爷爷、父亲都住的是窑洞,我也在窑里住了多半辈子,做梦也没想到70多岁了还能住上新房子。”马永昌动情地说。

  “……这还不是党的政策好啊!”李晓萍接过话茬。

  “乔迁方觉新屋好,思源倍感党恩长”,马永昌新房的这副对联,大概是每位因灾受损农房修缮重建户的心声。当天,安泽全县123户灾后重建农户全部迁入新居,67户修缮户住进了加固后的房屋。这时,距离春节还有五十多天。

  记者 孙宗林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