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纪实

2021-01-19 09:14:4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开栏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9年初,我市被列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两年来,市卫健委、市委政法委牵头,各级各部门凝心聚力,齐抓共管,在健全心理服务工作体系、建立服务网络平台、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问题人群心理疏导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工作成效。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助力社会和谐稳定》专栏,展示我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成绩和做法,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

  “健康不仅仅是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其《组织法》中对健康的定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和转型期,人们心理调适普遍滞后于社会变化的速度,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与日俱增,给个人和家庭造成困扰,也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埋下安全隐患。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正式纳入国家战略。

  2019年1月,临汾市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市。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了由市政法委、卫健委双牵头,14个单位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临汾、健康临汾建设。经过两年的不断努力,我市逐步构建起以心理知识宣传普及为前端、心理问题监测预警为中端、高危人群精准干预为末端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链”和“保障网”。

  一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重大民心工程,也是基层治理的一个重要抓手和举措,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成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早在2017年,市政法委结合“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年”活动,把社会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工作纳入平安临汾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要求各县(市、区)依托综治中心搭建心理服务平台,并将此项工作作为考核指标。

  市政法委综治科负责人表示,政法体系的综治中心建设很完善,“雪亮工程”为服务组织初步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及重点行业领域的全覆盖提供了有利的硬件支撑,也成为申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市的一项优势。全市建有市级综治中心1个,县级综治中心17个,乡镇级综治中心171个,村级综治中心1357个,社区综治中心156个,这为四级心理中心建设提供了场地。

  2018年11月,为成功申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市,我市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要求各县(市、区)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心理服务体系示范创建”活动。

  2019年初,我市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市后,制定了《临汾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并组织召开了临汾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启动及培训会,明确14个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建立部门协同、宣传教育、日常排查评估、监测预警精准干预、“3+1”延伸服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心理服务信息互通等七大长效机制,确定实现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重点人群与要害部门的横向联动,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培养一批高素质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各项坚实的保障。

  一个充分利用政法委成熟的市、县、乡、村视频会议传输系统,市卫健委组织心理专家网,通过构建“党政领导、综治协调、部门实施、社会参与、网络支撑”的“五位一体”的工作运行网络全面展开。

  二

  2018年底,全市共有精神卫生专科机构6家,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门诊、住院部共计19家,从事精神科执业医师113人,平均2.5人/10万人口;全市共有精神科床位500余张,平均11.2张/10万人口。专、兼职精防人员299人,平均6.6人/10万人口。

  专业人员短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大众思想认识陈旧,服务模式不优,市、县、乡、村各级心理服务(咨询室)尚未明确标准等难题成为推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破解的难题。

  如何有效破解?市卫健委作为技术软件支撑部门,开展此项工作也是举步维艰。

  “没有人不行。”但巨大的需求并没有明确的供给途径,需要大量的社会心理服务人才,“等米下锅现象”是全国普遍存在的困境。

  市卫健委将社会组织中的心理咨询师团队和医疗机构的心理咨询师组织起来,形成心理志愿者团队专家库,也仅仅只有299人。

  怎样让少量的人服务极其庞大的人群?传统的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服务,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必须聚焦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模式等,以心理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打造预防、治疗、康复和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体系数字化解决方案。

  通过近半年的调试,2020年5月,社会心理志愿服务中心客户端APP正式上线试行,客户端将所有的服务网点、管理单位、继续教育、专业人才全部整合到一个平台,形成系统分工和工作状况展示、服务对象管理、重点人员管理、心理服务过程管理、统计分析管理、心理测试、重点人群监测预警等11个管理模块。优化了资源、提高了效率,形成标准化、可推广、可及性高的心理服务产品。

  为了补充老年人在网络上操作的局限性,服务中心开通了心理服务热线,使很多对于网络使用不是很顺畅的人咨询更加方便,解决了心理服务畅通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

  2020年9月15日,市总工会下发关于下载“临汾市社会服务体系APP用户端”的通知。倡导全市4485个党政机关有心理需求的职工下载客户端。基层工作者、居民日常有了生活焦虑、职业倦怠、抑郁等消极情绪时多了一个“聊聊天”的地方,倡议发出几天后使用人数就破了5万。

  截至2020年底前,全市1112个村建立了心理服务室,3252名综治网格员全部成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基层管理员。

  全市5所高等院校,1282所中小学校,8所特教学校,均已实现心理咨询室100%全覆盖。

  我市在用19个公安监所(9个看守所,9个拘留所,1个强制隔离戒毒所),安置帮教基地18个,社区矫正中心17个,均设有心理咨询室,并建立一人一心理档案,制定个性化疏导方案。

  全市严重精神障碍登记患者共21499人,规范管理率94.07%、精神分裂症服药率85.28%,位列全省第二名。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全面实行信息化,并推行患者及家属移动随访管理和心理状况智能监测预警干预。

  全市注册登记心理服务组织共9个,注册志愿者237841人。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

  城市、农村人群、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达70%、50%、90%。我市全面建立起“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社会心理服务格局。

  两年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各有关部门把试点工作当作一件大事、要事来抓,高点定位,强化措施,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树亮点、出经验,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探索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规范管理措施,推动我市精神和心理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为试点工作未来的示范推广奠定基础,也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积累经验。个体和群体通过心理服务,及时化解不良情绪,复燃生命希望之光,重拾勇往进取动力,价值观得到引导,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 吉政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 临汾:智能平台 让心理服务触手可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