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智能平台 让心理服务触手可及

2021-01-26 09:12:1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走进市政务服务中心4层的临汾市社会心理志愿服务中心,这间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虽算不上宽敞,但功能齐全,设有接待办公区、个体心理咨询区,还配置了可爱大白造型的量表测评仪、太空舱等专业心理治疗器材。

  一组沙发看似简单,却颇有讲究,形成90度夹角的摆放方式既拉近彼此距离,便于沟通交流,又不需要完全面对面,给来访者造成压力。暖色调的灯光,让房间满是温馨,茶几上点缀的绿植,为整个房间带来生机与活力。

  落座前,其他工作人员回避,大门被当日的咨询师邰玲轻轻关上,在这里保护来访者的隐私,被视为一条重要准则。

  “能迈出这一步很不容易,我们必须在制度管理和空间布局上考虑周全,为他们营造安全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负责人、市卫健委疾控科主任韩勇彬表示,心理咨询应当被正确看待。

  该中心自2020年3月份成立以来,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团队的27名专业咨询师,每天都会在这里轮流值守,为来访者提供免费心理咨询。

  现实中,大多数人都会因为工作压力过大或者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产生不良情绪并备受困扰,造成心理亚健康。生活中很多人都很重视身体亚健康,而忽视了心理亚健康。其实心理对人体的影响很大,如果不能及时调节很容易因为不良心理诱发严重疾病。

  很多人抱着接受心理服务就是自己得了精神疾病的成见,对看心理医生讳莫如深,敬而远之,这更易让心理问题积重难返。其实心理亚健康并不意味着得了精神病。

  “现在的职场女性经常是工作和家庭两个不同的频道随时转换,却没有意识到自身情绪管理不足,造成亲子关系不和谐,在众多来访电话中亲子关系咨询次数最多。”0357-3160000是该中心设立的心理咨询热线,在一定程度上让更多咨询人员减少了去医院的不适感。

  随着电话铃声的响起,邰玲开始了这次的咨询。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有25年教育经验的邰玲向来不会直接评判孰对孰错,而是充当亲子之间的媒介。“把家庭氛围调整好了,孩子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孩子的表现与家庭养育模式密切相关,有时表面上爆发的只是冰山一角,日积月累的认知偏差才是压在孩子身上的大山,需要慢慢从交谈中一点点找到问题的根源。

  截至2021年1月19日,该中心共接听热线电话600余次,其中青少年心理问题300余次,疫情相关个人咨询80余次,其他220余次。

  为了解除百姓顾虑,达到优质资源共享,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科技运用于心理健康服务及心理学大数据应用势在必行。社会心理服务管理平台应运而生,系统内开设有前端应用服务平台和后台分析监管平台。

  打开社会心理志愿服务中心客户端APP服务平台,咨询者可以通过心理服务专家库,自行在226名心理咨询师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咨询师,进行远程点对点心理咨询;可以在80余个心理行为综合评定量表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量表进行测试,也可以在专家的推荐下,有针对性地选择心理量表,测评近期自己的心理状态。后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立即可形成专业的评估报告,作为参考数据。

  “在手机上与专家交流,不仅不用担心面子问题,能尽情释放自己,还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韩勇彬表示,手机客户端可以最大范围为全市居民提供触手可及的、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

  后台分析监管平台,对基层17个县(市、区)、171个乡镇、156个社区、1357个村三级网点全覆盖,3252名网格员的动态进行实时更新。

  平台还设有危机预警系统,根据购买精神类药物和肇事肇祸事件等各项数据锁定高危人群,以便管理人员在第一时间上报和下发指令,让事件发生地和上一级的辖区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迅速收到预警,及时采取措施。这项创新举措不仅能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还实现了社会矛盾从源头治理的目标。

  目前,由市委政法委和市卫健委双牵头,启动并完成的临汾市社会心理服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已搭建了全市心理服务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全方位布设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心理服务网络全覆盖。自运行至今,该平台实现了由“远距离”交流向“零距离”服务的改变,延伸了心理服务领域,贴近了服务对象,方便了心理需求,拉近了部门与群众间的心理距离,打通了心理服务“最后一公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