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小康,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懈追求的梦想。
千年梦想,今朝圆梦。在这场波澜壮阔、彪炳史册的伟大斗争中,作为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我市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
这五年,是我市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
这五年,是我市投入力度最大、减贫人口最多的时期;
这五年,是我市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史无前例,前所未有。
脱贫路上 一个不少
五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持续强化“军令状”“交总账”意识,高位推进,高压传导,高密度安排部署,扛牢攻坚责任,落实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全市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实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的目标,在促进全市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到2020年底,我市如期实现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个非贫困县整体脱贫,6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现行标准下26.9万余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全市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7.45%降为零,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0005元增长到2020年的13782元,增长37.8%。
我市紧盯任务目标不放松,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成色显著提升。始终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及时查漏补缺、补短强弱、动态保障。社会保障兜牢了民生底线,教育扶贫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健康扶贫遏制了因病致贫,危房改造改善了居住条件。
脱贫攻坚期间,我市涌现出了不少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特色亮点:吉县苹果、隰县梨产业均实现了“五个80%”;2020年全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现场推进会在我市成功举办;我市健康扶贫工作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大宁县创新实施的“购买式造林”模式得到了中央认可,并在全国推广;蒲县的“道德银行”和“三零单位”创建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在全省进行推广;隰县被评定为全国“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永和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南庄-阁底段)被评选为2020年度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我市探索创新的光伏扶贫模式被列为新时期实施精准扶贫的十大工程之一,在全国全面推广。
高位推进 压实责任
市委、市政府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每年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以及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持续保持了高位推动、高频督办、高效落实的良好态势。
在实际工作中,我市实行脱贫攻坚“双组长”负责制,坚持“四级书记抓脱贫”,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先后出台了《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容错纠错八条措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时间出台了《全市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脱贫攻坚工作的若干措施》,创新构建了脱贫攻坚目标责任和工作落实“两个体系”,实行“五清单两标准一档案”“周例会月报告季总结”制度,建立督办催办、每周快报机制,靶向推进了重点工作和问题整改步伐。各县(市、区)制定了“两表两清单”,使各项工作落实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突出特色 打造亮点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市因地制宜、聚焦精准、突出特色、多向发力,脱贫攻坚工作亮点纷呈。
产业扶贫强基固本,带贫益贫机制不断完善。我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根本之举,以沿黄、太岳、沿汾“三大板块”为依托、园区建设为载体、“十大产业集群”为重点,大力发展水果、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构建“1+N”产业扶贫支撑体系,“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效益凸显。产业扶贫带动贫困人口26.7万人,662个贫困村实现“五有”全覆盖。同时,大力推进“五进十销”消费扶贫,全市152家企业认定扶贫产品544个,销售金额达12.2亿元,带贫人数达3.2万人。
开展“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就业质量水平稳步提高。我市制定出台《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免费职业培训》《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打造“临汾技工”品牌》等实施方案,大力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六个十”工程,积极开展“订单式”“菜单式”“项目制”培训,全力打造“临汾技工”劳务品牌。累计培训贫困群众20.2万人次,贫困群众持证率达到44.57%,襄汾晋襄酥烧饼、浮山厨师、蒲县柳编、曲沃手工编织、华翔工匠等劳务品牌持续叫响,真正实现了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
生态扶贫添财添彩,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大宁县创新实施购买式造林新模式,全县组建贫困户占80%的造林专业合作社37个,完成造林21.7万亩,参与群众获得劳务收入累计6573万元,带动贫困群众1.7万人摆脱贫困。通过大力实施生态扶贫“五个一批”工程,10个贫困县成立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220个,贫困社员5858人,占社员总数的71.66%,完成造林165.7万亩;贫困护林员3288人,占管护员总数的62.3%;退耕还林51.6万亩,实施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27.2万亩,打赢了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
光伏扶贫助力增收,照亮贫困农民“新钱景”。我市坚持把光伏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亮点工程”,大力推行以村级电站为主、户用电站和集中式地面电站为补充的光伏扶贫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开创了产业扶贫的新模式。五年来,全市光伏扶贫项目总投资34.6亿元,建设电站5716座,规模426.8兆瓦。全市村级电站累计发电4.2亿度,累计收益3.82亿元。
扶志扶智激发动力,贫困群众精气神全面提振。我市出台了《开展精神扶贫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的指导意见》,大力开展“孝亲敬老”等六大行动,有效激发了干部群众的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特别是蒲县“道德银行”典型经验入选全国优秀扶贫案例,省委、省政府给予充分肯定,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广泛报道,营造了“向上向善向好”的良好氛围。
多措并举 做足成色
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我市多措并举、尽锐出战、干群齐心、合力攻坚,确保脱贫攻坚质量高、成色足。
加大投入力度,效益充分发挥。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每年均实现“双增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形成了“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五年来,全市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21.57亿元,实施项目9011个,形成扶贫资产68.52亿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6.6亿元,带动贫困户5.3万户,户均累计增收4.9万元。强化规范扶贫资金资产管理,推广了永和的典型经验,全市扶贫资金资产管理更加规范。
大规模实施易地搬迁,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我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头号工程”,以整村搬迁为重点,突出风貌特色,“六环联动”闭环推进。总投资22.9亿元,建设集中安置点345个,建(购)安置住房16364套,易地扶贫搬迁入住49565人。
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整村提升工程改善了村容村貌,投资30.2亿元,实施6055个扶贫项目,进一步补齐贫困村基础设施短板。交通扶贫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建设“四好农村公路”9800公里,17个县(市、区)151个乡镇2112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和通客车。电力扶贫点亮了脱贫路,实施贫困地区电网升级改造专项工程192项,实现了村村通动力电。网络扶贫拓宽了致富路,大力实施信息通信“网络扶贫”攻坚工程,实现全市行政村光纤、4G村村通。电商培训累计6万多人次,孵化网商3294个,实现网络销售收入5亿余元。文化扶贫奏响了新乐章,10个贫困县实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国脱贫攻坚优秀题材剧目蒲剧《春暖蒲子山》在线全国展演。
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强弱项。我市始终把问题整改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紧盯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改革创新、破解难题、推动工作。通过进村入户发现问题、追根溯源研究问题、抓住症结整改问题、从严从实解决问题,以问题的真改实改带动整体工作的全面提升,确保了问题解决在决战过程中。同时,出台防控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八大风险专项行动方案,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化解工作,严防小概率事件影响脱贫攻坚全局。
扎实开展驻村帮扶,贫困群众广泛认可。我市坚持把最强的人选派到脱贫攻坚主战场,先后选派5批次、2151人次“第一书记”、7942人次驻村工作队员驻村帮扶。扎实开展干部驻村帮扶“六大行动”22项主题活动;在全省率先研发了干部驻村帮扶信息管理系统;大力实施“强书记”工程,在全省率先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返乡进村任职行动;强化干部培训做到了培训全覆盖;市、县两级累计提拔使用优秀驻村干部2396人次,树立了鲜明的用人导向。
今年以来,我市全面落实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高位推进,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统筹推进“三类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确保脱贫基础更加巩固、攻坚成效更可持续、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通过落实聚焦巩固衔接,高位部署推进;健全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筑牢防止返贫底线;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脱贫成色持续提升;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大力推进“特”“优”战略,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优化调整驻村力量,奔赴一线开展帮扶;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完成“两个高于”目标;持续加大资金投入,规范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扎实推进“六乱”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强化整改落实,确保问题清仓见底,从而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将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临汾篇章。
记者 张春茂 通讯员 赵景华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