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传奇大型系列采风活动纪实之三 《佛国记》诞生记

2021-08-09 08:39:1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佛教经典统称为藏经,俗称佛经,也叫《大藏经》,一般由佛经、戒律、论藏三部分组成。“佛经”是指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戒律”是指佛陀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条,用于维持僧团的规范。“论藏”是佛陀的弟子们在学习佛经后所得的心得。

  1680多年前,法显西行取经归来,他并没有选择回到这趟旅行的始发地长安、也没有选择回到自己的故乡山西,而是来到了今日的南京,那时的南京还叫建康。自孙权在此建都,整个六朝时期,建康城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隋唐两代,前朝都城南京受到北方政权的刻意贬抑,直到唐亡后,南唐再次定都南京。那时的南京有另一个被我们熟知的名字——金陵。之后,南京作为中国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涌现出了一大批历史名人。江南的文化氛围,为古代中国贡献了不少的优秀人才,据统计,明清两代一半以上的状元都出自位于南京的江南贡院。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华夏,初期主要是西域高僧来汉地弘扬佛法、传译佛经。然而早期译经的高僧未能通晓汉语,助译的汉人又不通梵文,所译之经多有失真,导致汉地众僧对佛典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产生诸多质疑。到东晋时期,因为佛典的不完善、律法的缺失,而导致僧团管理上的混乱。法显看到这点,决心找到真正能让佛学有更好的戒律可遵循的经卷,于是毅然成为一位不畏险途的先驱。他带着笃定的信仰,从长安出发,历经河西走廊的漫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干热、帕米尔高原的高寒、印度河的汹涌,毅然徒步走向佛国天竺。

  当时佛教律藏的传授,全凭口口相传,无本可写。他到了中印巴连弗邑摩诃衍僧伽蓝才抄得最完备的《摩诃僧祇律》(其本传自祇洹精舍);又抄得《萨婆多众钞律》一部(即《十诵律》)约七千偈,这都是当时所通行的本子。此外还得著《杂阿毗昙心》约六千偈,《方等般泥洹经》约五千偈及《摩诃僧祇阿毗昙》等。法显后来又在狮子国(斯里兰卡)抄得《弥沙塞律》,又得著《长阿含》《杂阿含》和《杂藏经》,都带了回来。这些都是中土旧日所无的大小乘三藏中的基本要籍。其《涅槃》一经,首唱佛性(即如来藏)之说,而又不许阐提成佛,保存经本原来面目,更为可贵。他在建康道场寺和佛驮跋陀罗共同译出的有下列五部:《摩诃僧祇律》四十卷、《僧祇比丘戒本》一卷、《僧祇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经》六卷、《杂藏经》(勘同《鬼问目连经》一卷)。

  历经15年,法显西行取经,于公元412年回国时,已是75岁的老人。回国后,法显在南京道场寺住达五年,翻译的佛经6部24卷达100万字,其中所翻译的《涅槃经》最早在中国宣扬佛性思想,认为“众生皆有佛性”,推动了佛学思想的发展。道场寺虽然早已没有遗存,但它见证了南京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更是在佛教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经15年,法显带回了大量梵本佛经,为南北朝佛教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此后南北朝乃至于隋唐时期整个东亚佛教的兴盛开创了先河。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取经第一宗师,可以说法显改变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进程,从最初的外来僧人将佛教经典、教义传送进入中华大地的阶段,转变为主动向外面求取的阶段,并掀起了后世不断地西去求经运动。其根据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的《佛国记》不仅具有珍贵的文学意义,更是后世历史学家研究当时西域和南亚历史以及中外交通史的重要史料。

  经过海上漫长而艰险的漂泊,法显长达13年的西行求法之路,于公元412年宣告结束。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法显于今日的青岛登陆,回归中土。

  1600年前的青岛海岸是青州的一个辖区。青州作为齐鲁境内的佛教中心,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汉地最早的地区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的黄金通道。唐代,山东半岛和江浙沿海的中韩日海上贸易逐渐兴起。

  今日的青岛依然是中国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国家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帆船赛事在青岛举行,让世界重新认识了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海滨城市。如今一带一路重新连接了亚欧大陆,青岛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经过三个月的航行,法显从今天的青岛登陆。回国后,由于长安饱受战乱摧残,法显来到今天的南京,开始梵文典籍的翻译工作。年事已高的法显为了争取宝贵的时间,日夜讲经诵佛,翻译经文,为我国佛教的正本清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后法显在荆州江陵潜心修行,将西行见闻写成了《佛国记》,作品完成后不久,法显就以85岁高龄在那里圆寂,走完了自己一生的旅途。

  关于《佛国记》的成书地点,一些民间法显文化爱好者认为是在青岛。我们拜访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杨维中教授,他是目前国内法显研究的领军人物。杨维中表示,《佛国记》成书在南京无疑,但一部著作的完成,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有可能法显回到青岛就萌生了写作的意念,在南京译经之余,开始系统完善,直到圆寂之前,可能都在充实中,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一宝贵文献。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文化积淀,今日的南京已经成为中国东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至今,《佛国记》都被列入南京市民百部必读书目之中。

  法显用信念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完成了伟大的壮举,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传,法显从印度还带回了自己临摹的龙华图,回归中土后,受龙华图启发,在徐州修建了中国境内的第一座龙华寺。那么,今日的徐州,龙华寺风采依旧吗?

  请看下期:龙华寺的前世今生

  记者 黄俊英 李羿玫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