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龙华三会,弥勒于龙华树下成道的三会说法。据《弥勒下生经》记载,弥勒未成佛前称菩萨,释迦牟尼时代就有这位菩萨,而且曾经释迦佛受记:“汝米勒受我记后,将来成佛度脱人天。”弥勒菩萨当来下生成佛,是在龙华树下,其树之名龙华,言其枝干高大如龙盘空,且能开灿烂之花,结丰硕之果,因此,在佛教历史上,龙华寺具有无比崇高的地位。
目前,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森林公园内的龙华寺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寺庙。而上海龙华寺则是保存最古老的龙华寺,每年上海的新年钟声就是在龙华寺敲响的。
殊不知,中国境内第一座印度风格的龙华寺,其实是法显持龙华图归国后,首先在江苏徐州兴建的。如今,这里是徐州的一所废弃乡村小学。
1600年前,在海上漂泊数月九死一生的法显满载经书登陆青州长广郡牢山(今青岛崂山),踏上故土,旅途的辛劳一扫而光,即使步履蹒跚,但目光依旧坚定地望向了出发地长安的方向,“我要回去!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这是他内心深处的渴望。但当时正逢东晋刘裕北伐,即将直捣后秦都城长安,整个北方都处在兵荒马乱之中,牢山也刚刚纳入南朝领土,法显作为德高望重的僧人,北伐正值用人之际,自然把他当作“统战对象”。而且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十分盛行,高僧大德都有着巨大的号召力,南朝即将打败北朝,当然不希望他在这个节骨眼上投向北朝,西去长安道阻,法显只好选择留下。
看着繁重的经书,考虑到后期还有大量翻译佛经的工作要做,想想也好,此心安处是吾乡,南方远离战火,译经条件更充分,于是法显毅然南下。途经彭城(徐州)时,南朝统治者刘裕之弟刘道怜任彭城内史,得知有这样一位海归高僧,便力邀法显留驻彭城,这一请,法显与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裕希望法显为自己称帝助一肩之力,虽然没有直接与法显见面,但通过其弟刘道怜,资助法显在故乡彭城建寺,为的是报效桑梓,扩大佛法影响,进一步树立自己的权威,为称帝作铺垫。
是徐州选择了法显?还是法显选择了徐州?两者命运就这样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在彭城泗水畔,桓山之上,春秋时期宋国大司马桓魋的石椁室吸引了法显的目光,龙华寺就在他这一定神中确定了“出生地”。据说,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因讽刺桓魋“自为石椁,三年不成,不如速朽”,桓魋欲派人杀害孔子,众弟子劝孔子躲避,孔子却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为了弘扬儒学,不畏艰险周游列国14年,这与法显弘扬佛法,开辟荒途赴天竺取经14年十分相似。山边的这条泗水,从孔子的家乡曲阜流来,水中承载着孔子的思想,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当年眼前的一切触发了法显内心强烈的共鸣,从此,桓山之上有了一座龙华寺。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法显“持龙华图,首创此制。”“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法显在彭城首建具有印度建筑风格的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印度建筑风格的寺庙,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建在石窟中,或寺庙后面有石窟。桓山具有现成的司马桓魋石室,且桓山汉代就建有女娲庙。法显依石室建寺,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称它“实中国第一佛寺矣”。
曾经,这座具有印度建筑风格的寺庙辉煌气派、香火旺盛,吸引着全国各地僧侣到访拜谒,亦留下许多文人墨客的诗词书画。经过时代变迁,寺庙几经毁建,如今寺庙早已不复往日的风采,据专家考证,龙华寺遗址便在桓山洞山小学。我们来到洞山村,探寻这座千年古迹,现在这个小学已经被废弃,大门紧锁,杂草丛生。当地法显文化研究爱好者、茅村中学高级教师韩文元说,这座山头原来是一座寺庙,他就在寺庙中的小学就读,后来学校改扩建,寺庙建筑就被拆除了。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可以看到台阶中有镶嵌汉画像石、石柱底座等古寺庙遗留下来的痕迹。保存完好的明代石碑“重修桓山嘉福寺记”最能体现这座寺庙的历史价值。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堆放的大雄宝殿石基底座,这些“底座”下方上圆,圆直径60厘米,方直径达80厘米,全国少见,可以判断曾经的寺庙具有一定规模。
地处华北平原东南部、江苏省西北部的徐州,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陇海铁路、京沪铁路两大干线在此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徐州是华东重要门户城市,华东地区重要的经济、科教、文化、金融、医疗和对外贸易中心,也是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三角北翼重要中心城市,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国际新能源基地,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
徐州是大汉王朝的龙兴之地,被誉为“帝王将相之乡”“人文荟萃之地”,在数千年的风云沧桑中,涌现出了众多颇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们大多为徐州籍,如刘邦、刘秀、刘备、曹丕、刘裕、萧衍、萧道成、朱全中、李升、朱元璋等开国皇帝;刘向、刘义庆、李可染等名垂文坛的墨客。也有为客籍的,如项羽、苏轼、白居易,或立业,或建功,或为文,或曾生长于徐州,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成为徐州厚重的文化积淀的一个部分。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东西方经贸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都源于汉代,汉家基业是徐州人刘邦打下的,徐州东边挨着大海,西面连接着中原,是海陆丝绸之路各站点的必经路。因此也可以说:丝绸之路自带徐州原始股。丝绸之路的开辟,徐州人留下了坚实的脚印;丝绸之路的往来,徐州人汲取了发展的营养。陆路与水路相辅相成,不仅促进了徐州与时俱进的发展,也成为徐州连接世界的桥梁。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在区域内拥有广阔的开放空间和发展腹地。
今天的徐州,在新时代吹响了对外开放“再出发”的号角,将积极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效应,持续深化与连云港、上海、郑州、西安等地的对接合作,使亚欧大陆桥东方起点和中西部最便捷出海通道成为徐州全面开放的优越条件。同时紧扣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物流集散中心的定位,充分依托淮海国际陆港、中欧班列等开放平台载体,进一步巩固提升与中亚、中欧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真正把徐州的区位交通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书写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徐州答卷”。
法显西行,绕不过去的是扼守河西走廊咽喉要道的敦煌。我们所熟悉的阳关和玉门关都在敦煌境内,一南一北相距不过30余公里。走出阳关和玉门关,一望无垠的大新疆扑面而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在华夏与世界的沟通与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疆,这片西域热土在古代是怎样孕育出繁华富庶的36国的呢?为什么它那么让人着迷?今天它又能怎样再续丝路传奇的辉煌?
请看下期:春风长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有故人
记者 黄俊英 李羿玫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