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率先在全市出台《襄汾县“标准地”改革实施方案》;加快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探索制定《项目承诺+标准地服务承诺管理办法》,创新实行“并联审批”,精简流程、缩短时限,执照1天办结,备案2天办理,承诺一般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这些都是襄汾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胆创新、率先实施“标准地”改革的系列举措,此项改革进一步夯实了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和加快了开发区项目的落地、投产。
截至目前,该开发区累计签约项目19个、投资额达100亿元;开建项目52个、投资额59.76亿元;投产达效项目37个、完成投资24.96亿元,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主引擎、主战场。
襄汾经济技术开发区是2018年11月批复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工业类),按“一区三园”,建设现代服务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星原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园。今年以来,围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两大发展,该开发区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文创物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加快落实规划编制、体制健全、基础设施夯实、项目建设、机制创新五大任务,着力打造成科技创新引领区、深化改革试验区、对外开放先行区、新旧动能转换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最多跑一次”改革,有时甚至“跑零次”
“全员服务、全程服务、全方位服务”,是襄汾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营的基本理念,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法宝。
该开发区把项目审批提速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着力点,一方面对有入驻意向的企业,提供最新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信息,帮助企业分析投资方向、研判投资风险;另一方面,提速项目审批,扎实做好赋权承接,累计承接省市县赋权214项,深入推行代办领办制,打造“移动大厅式”服务,努力打造一流服务环境,实现“企业最多跑一次”甚至“跑零次”。去年疫情期间,该开发区帮助企业进设备、跑手续,仅用10天时间就建成了一个口罩厂;吸引了迪飞无人机、湖南新中天防雷、诚荣装备制造、绿水丹(口罩)、利源中天等企业入驻开发区。目前,该开发区已累计注册企业80余家。
“项目为王”,“三个一批”滚动接续
聚力项目为王,聚焦“六新”突破,创新招商方式,襄汾经济技术开发区滚动推进“三个一批”。今年,在招商引资上,该开发区秉承“以资源引项目、以市场换项目”招商理念,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拓宽招商渠道,重点培育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为基础的产业链和以碳基材料产业集群为基础的产业链,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
在项目谋划上,该开发区年内计划签约项目15个,总投资70亿元;开工项目19个,总投资81.4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1.48亿元;计划投产项目8个,总投资10.54亿元。3月14日,襄汾县举行首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年产2000万件智能化汽车零部件、河北润农节水灌溉设备生产、合金软磁新材料、骏驰物流公路港等总投资37.45亿元的7个大项目、好项目将在开发区集中开工建设。该开发区还加快开创碳经济等资源转换新领域,全力加快推动新兴产业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开工建设,8月份将完成万鑫达“工业+旅游”项目,利源中天节能产品、年产6000吨的纳米氧化硅抛光液等12个项目将开工建设,年内还将启动智慧物流陆港园区建设,深化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模式,推动物流、仓储、园区的信息化、智能化……他们还全力做好多要素保障,持续跟踪项目进度,确保项目开工建设。
“拿地即可开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襄汾经济技术开发区树立“筑巢引凤”的理念,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
——“标准地”改革方面,该开发区大胆先行先试。去年,省政府于1月底出台“标准地”改革实施意见后,该开发区率先在全市出台了标准地改革实施方案,对“标准地”指标的10项区域评价、4项控制性指标进行梳理,对企业承诺制的事后监管提出具体要求,探索制定《项目承诺+标准地服务承诺管理办法》,加快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创新实行“并联审批”。他们积极挖掘存量土地,抓紧土地储备,“标准地”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先后完成1500亩标准地储备和首批84亩标准地的公告挂牌。去年6月16日,大地华基建材公司成功摘牌,拿地即开始生产线项目建设。截至目前,该开发区储备标准地2665亩,累计出让568亩,走在了全省前列。今年,该开发区计划完成10宗标准地出让,面积不少于776亩。
——道路路网方面,该开发区持续推进路网工程。今年6月底将完成5条主干道路建设,7月份开工建设一期规划的其余3条道路,并同步推进开发区热源、气源、电力、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完善5G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将完成立项并开工,同步启动开发区运营、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
——标准化厂房方面,今年,该开发区投资4.57亿元用于15.6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建设,落实建设用地并完成前期手续办理,将于年内完成建设任务,项目入驻标准化厂房可享受租用或分期付款等优惠政策,满足新上项目“拎包入住”需求。
“三化三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开发区要发展,机制是保障。襄汾经济技术开发区机构设置完善,深化“三化三制”改革,积极推进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三化”管理团队建设,在全市率先组建开发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区运营管理和招商引资等;成立全省首家县级基金公司,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为开发区项目及基础配套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和招商引资服务,进一步强化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
今年,该开发区全面贯彻省委关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施意见,加快开发区提质增效、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依托开发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启动选聘涉及投融资类、基建类、安全类等专业性人才,组建专业化队伍;对标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将于年内启动“十四五”国际化园区规划建设,吸引国际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园区集聚。
该开发区重点完善了人才聚集、投融资、科技孵化机制。在科技孵化机制上,搭建众创空间,吸引各类小微企业入驻,着力发展总部经济,设立联合创新中心,打造4个“中试基地”,构建“政产学”共赢格局。今年,依托市级十方泽众创空间平台,将进一步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新型”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筑巢引凤,项目为王,以结果论英雄。
加快开工建设软磁新材料产业项目;利源中天节能产品、年产6000吨的纳米氧化硅抛光液等12个项目要开工建设;继续实施临汾联通“5G+”新基建项目,年内新增105个5G站点,到2022年开通610个5G站点,实现县域5G网络全覆盖……这是襄汾经济开发区今年持续发力新兴产业的具体项目。伴随着一批又一批“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高的项目落户投产,该开发区以不竭的强劲动能奋勇前行,高速奔驰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大道上。
记者 张玉萍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