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汾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21-05-31 09:26:5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关于临汾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21年2月在临汾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

临汾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吉守斌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临汾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以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及“十三五”时期主要工作回顾

  (一)经济运行持续恢复,主要指标稳定增长

  经济总量负重增长。全市GDP完成1505.2亿元,总量全省第5,比上年前进1位;增速3.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4个百分点。

  投资超额完成年初预期目标。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7.7亿元,同比增长9.8%,高于预期目标2.8个百分点。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收窄。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5.3亿元,同比下降2%,较前三季度收窄10.2个百分点,好于全省0.2个百分点。

  消费作用不断释放。制定《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活跃市场系列活动总体方案》,深入开展5000万元消费礼包大派送、直播带货、爱家乡游临汾“十个一”“晋情来消费”“点对点”消费扶贫等促消费系列活动,消费市场稳步复苏。

  外贸形势积极向好。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18.2亿元,同比增长19.9%,增速全省第2,比全省高15.9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4408元,同比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3782元,同比增长7.6%,高于预期目标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57缩小到2.5。

  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0376人,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107.18%;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51206人,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113.79%;城镇登记失业率3.07%,控制在省定目标任务4.5%之内。

  (二)众志成城有力施策,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

  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及时发现并成功救治2名患者和1名无症状感染者,实现了我市确诊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和本地人员零传染的“三零”目标。

  加快推动复工复产。出台《临汾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支持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措施》,从金融支持、租金减免等方面提出16条具体措施,支持民营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大力开展增援帮扶。坚持全国一盘棋,不讲条件助湖北,选派4批93名医疗卫生人员援鄂;积极向湖北四市捐赠生活及防护物资,并鼓励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

  (三)凝心聚力重点突破,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扎实开局

  统筹推进沿黄、沿汾、沿太岳“三大板块”协同发展,以“靓城提质”为重点,着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城市颜值、气质不断提升。

  战略规划体系加快形成。编制《临汾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临汾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临汾市黄河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等重大规划,“三大板块”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城市品质大幅提升。全力实施“20+3”重点城建项目,鼓楼西大街立交桥、解放路拓宽改造、第四污水处理厂等工程按时完工。高标准打造向阳路、中大街、鼓楼南北街、财神楼南北街等6条精品示范街。

  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升级。隰吉、黎霍高速公路加快实施,临浮高速纳入省高速路网规划,洪大、安沁等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国道341改线开工,国道108改线“两评一案”完成;开通临汾—晋城市际公交;已开通17条航线,通达北京、上海等26个大中城市。

  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提前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动态保障任务907户。深入开展“治六乱、靓家园、迎小康”村庄清洁行动,达标村庄2038个,占比95%以上。

  (四)严格对标“五看”要求,开发区建设势头强劲

  开发区改革和申报进展顺利。继续推进“三化三制”改革,临汾、侯马、洪洞、襄汾、安泽、霍州、尧都、隰县、古县9个开发区“三制”改革已到位,乡宁、曲沃两个开发区有序推进。

  开发区承载能力明显增强。扎实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现有开发区全部完成“四至”核定,核心区和主要园区全部实现“七通一平”。

  优质项目加快落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入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全市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94个,总投资532.5亿元;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项目61个,总投资362.96亿元。

  (五)扎实推进转型项目建设,有效投资稳步扩大

  项目加快推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标准地+承诺制”“领办+代办+专办+一网通办”三项工作机制,保障优质项目快速落地;组织开展领导包联、常态化督导、专班推进、前期手续集中办理、集中开工、集中观摩、项目谋划等系列活动。积极打造5G融合应用,华翔集团5G+智能制造项目进展顺利,晋南钢铁5G+智慧钢铁项目基本完成硬件安装,乡宁县政府智慧旅游及云丘山5G+智慧旅游项目完成一期建设。

  资金支持有力。举办银企对接活动,为重点项目投放贷款52.9亿元;谋划争取中央资金项目和专项债券项目,真正做到了“项目等资金”;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对接,共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上级资金32.3亿元。

  投资快速增长。不断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步加快,5月份以来持续高于年初预期目标,年底增速分别较前三季度、上半年和一季度加快1个、1.1个和9.4个百分点。

  (六)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放管服效”改革不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展顺利;信用体系建设有力推动。

  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顶层设计前瞻引领;培育创新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双创”工作深入推进。

  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对外贸易稳中提质;招商引资成果丰硕。

  (七)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持续加快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方面,布局临开、尧都、襄汾、翼城、侯马、蒲县、霍州等7个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板块,推动装备制造业加速发展成为临汾经济新的增长极。信创产业方面,优炫软件、百度标注、人民网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我市。现代物流业方面,重点推进侯马方略、洪洞龙马两大物流园区及陆港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现代金融业方面,华翔集团成功在主板上市,实现了全省17年来民营企业主板上市“零”的突破。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煤炭行业,关闭退出煤矿10座,关闭煤炭洗选企业82座。焦化行业,先后关停了7户焦化企业,规划布局了7个先进机焦项目。钢铁行业,积极打造曲沃和翼城两大钢铁基地,晋南集团2×1280m3高炉及150T转炉建成投产;通才工贸置换建设1280m3高炉及配套项目正在建设。电力行业,关停淘汰蒲县长益晟发电公司2#机组,积极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余热余压发电。

  特色农业做大做强。新发展水果7.94万亩,完成中低产果园改造6.3万亩,新(改)建设施蔬菜1.06万亩,发展露地蔬菜4.34万亩,新发展中药材20.43万亩。

  文旅融合蓬勃发展。打响“中国根·黄河魂”旅游品牌,成功举办第二届大河文明旅游论坛,举办“寻根·铸魂·悦生活”临汾市文旅(苏州)专场推介会。

  (八)着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三大攻坚战取得新成就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战果。产业扶贫支撑体系不断健全。“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效益凸显,662个贫困村实现“五有”全覆盖。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农村水、电、路、网等实现全覆盖,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级党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持续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选优配强贫困村党支部书记。

  污染防治实现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力关停102家重污染企业。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253家。2020年市区优良天数同比增加51天,重污染天气同比减少8天。打好碧水保卫战。推动实施了43项水污染治理重点工程,19家焦化企业全部完成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工程建设。打好净土保卫战。

  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处置。稳妥化解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5家农信社成功改制农商行,全市农信系统清收不良贷款79.24亿元。

  (九)切实增进民生福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就业形势稳中趋好。大力实施“六个十”工程,创建“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打造“临汾技工”劳务品牌,全市完成技能培训83435人次。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77所,建设公办幼儿园6所;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0%,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86.4%,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7.3%,均高于省定目标。

  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实施了临汾市提质强医工程,启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十百千”、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振兴、基层医疗机构提质达标等“四大工程”。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工作,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80.96万人,比上年新增9.37万人;工伤保险参保55.2万人,新增0.8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实现了省级统筹“六统一”的要求。

  社会大局安全稳定。不断深化煤矿、危险化学品、消防安全、非煤矿山、道路交通等领域专项整治,持续开展城乡建筑领域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临汾战场成效显著,三年总体战果位居全省第一。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十四五”发展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临汾发展条件,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本着推动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原则,提出我市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建议: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各项约束性指标力争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具体要开展好以下工作:

  (一)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抓好重点环节疫情防控。按照“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原则,切实发挥好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系统作用,着力做好疫情预警监测,确保能够早发现。

  着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有序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持续加大防疫科研攻关力度。

  全面加强经济调节和政策储备。密切关注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强化分析研判,精准破解难题。

  (二)全面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不断提升承载力辐射力

  强化规划引领。高质量编制完成《临汾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构建“一轴双翼,三城多点”省域副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确立战略定位、发展路径等。

  提升城市品质。持续实施“靓城提质”工程。实施迎宾大道、平阳南北街、贡院街改造等项目;持续推进“三拆三下三进”行动,不断刷新城市颜值。大力实施重点城建工程。突出抓好东城、西城、主城核心区域建设,重点实施42项城市建设项目工程。协同推进县、镇、村建设。

  统筹“三大板块”发展。沿汾板块突出核心地位,重点布局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信创、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等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全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

  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打造我市“双创”工作升级版,不断提升隰县电商孵化众创空间、乡宁戎子等四家国家级“星创天地”示范引领作用,培育省级众创空间2家、“星创天地”2家,市级众创空间4家、“星创天地”3家;持续打造临汾“市长创新奖”新名片,进一步发挥激励创新、推动转型、引领发展重要作用。

  扎实推进“111”创新工程实施。建立完善激励科技攻关体制机制。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培育科技型领军企业。

  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序推进市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为全市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交流平台,全面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高质量转型发展根基

  全力推动“三个走在前列”。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持续改造提升基础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培育市场主体。

  (五)扎实推进转型项目建设,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加强项目谋划储备。聚焦“六新”突破、“两新一重”、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领域。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聚焦年度建设项目、转型标杆项目、省市重点项目,持续开展好领导包联、前期手续集中办理、银企对接、项目集中开工、项目观摩、进工地到一线解难题等系列活动,推进项目快速实施。

  不断强化资金支持。聚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全力争取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强化要素保障,做深做实项目前期,真正做到“项目等资金”。

  (六)聚力推进开发区建设,打造高质量转型发展主引擎

  优化产业布局。对标发达地区,聚集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加快编制完成开发区总体规划。

  着力筑巢引凤。全面高效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标准地+承诺制”“领办+代办+专办+一网通办”三个工作机制。

  深化机制改革。持续推进“三化三制”改革。加强开发区队伍建设,实施全员目标绩效管理。

  (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激发市场潜力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化财税金融改革。

  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稳步提升对外贸易水平。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八)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做强做优现代农业。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加快实施乡村建设。

  (九)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建设绿色美丽新临汾

  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持续深化工业企业治理,扎实推进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业炉窑整治、散乱污整治、扬尘治理等工作。水污染防治方面,加快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工程建设。土壤、固废污染防治方面,加快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做好土壤污染疑似地块管控。

  深入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建设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太行山水源涵养区、沿汾湿地植被恢复区三大生态屏障,加强汾河、浍河、沁河等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

  加快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落实“三区三线”“三线一单”,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进一步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持续推进清洁取暖,统筹推进“五水综改”。

  (十)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不断加强卫生健康事业。

  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持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