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从“人力作业”到“智慧平台”——永和县地处偏远山区,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广种薄收,农业效益始终在低位徘徊。这些因素倒逼永和这个传统农业县在“智慧监管平台+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生产托管“永和模式”上发力,为山区县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提供了有益借鉴。
从“单打独斗”到“统一标准”——传统的生产方式成本高,效率低,收益差,进而出现“卖不了,卖不好”“有收成,没收入”的局面。这使得永和完善农业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有力促进了农业“四化”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夯实了脱贫致富、小康建设和乡村振兴基础,托起了农业、农村、农民的新希望。
从“小而散”到“散而全”——种玉米、种高粱,栽苹果、栽核桃、栽红枣,养牛、养鸡、养羊……传统农作物种植、果树栽培、高山养殖,永和县“面面俱到”,但也因“面面俱到”而难成规模。近年来,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永和县探索出农、林、牧、果高效农业循环经济,把“点”串成“线”,大大增强了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收益,探索出特色而又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主心骨:智慧平台 “网”住全局
偏远山区县,智慧农业县。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标签却在永和实现了统一。
“偏远山区县,是现实情况,智慧农业县是我们变劣势为优势作出的努力,更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永和县农经中心主任田华近日向记者介绍,“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农业生产托管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提出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加大试点工作探索力度,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方式健康发展,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为促进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为全省提供农业生产托管永和样板,所以我们希望能探索山区县有机旱作农业新路径。”
为了解决永和农业生产托管存在的问题,县托管办一班人与各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因地制宜,搭建了“智慧监管平台”,通过该平台解决了“统计核实困难”“条块土地耕种面积难以估算”“托管主体与农民容易产生矛盾”等一系列问题。
“土地耕作的有效数据会自动传输到电脑平台上,我们根据实际数据结算专项补助。”永和县托管办主任冯海宁指着不断增长的数据介绍,“如果不是这个智慧监管平台,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工作的难度非常大。”
智慧监管平台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托管的成效。该平台利用卫星定位技术、传感器识别技术、无线传输技术、作业信息自动采集、综合计算方法等,随时通过PC客户端或手机APP,对5个合作社所有驾驶员的作业详细情况,进行全程监测。目前,永和县已在185台作业机械上安装GPS定位系统,安装作业模块500多个,可全程监控机械作业地块范围、有效面积、作业轨迹等,并同步管理平台传回相关数据。
“我们可以在后台对自动生成的深耕、旋耕、机播、施药、机收、秸秆粉碎与打捆等相关数据进行实时查看、监测、统计等,既保证了补助资金拨付的准确无误,又避免了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各类矛盾,同时提升了农业生产托管的服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冯海宁介绍,智慧监管平台的实施彻底改变了过去依靠人力对农机作业进行丈量统计,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状况,对推动全县传统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硬支撑:高效农业 循环经济
“嘟嘟嘟嘟……滴滴滴……”秸秆打捆机在不停“劳作”着,差不多每间隔10米,就会有一捆秸秆完成打捆。
“整个过程就像‘母鸡下蛋’。”田华说,“你可不要小看这一捆一捆秸秆,到了农民手里,那都是宝!”
永和县海拔高,通风好,光照足,有发展养殖业的天然优势,但是很多养殖户面临着饲料不足的情况,永和县宏祥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宏就深有体会。
“往年的草料不够吃,外地回购增加了成本,一吨草料要七八百元以上,自从去年实行农业生产托管后,永和县的秸秆得到了充分利用,养殖户也不发愁饲料了,我们经过粉碎、除尘、过滤后就可以用来喂养牲口,一吨饲料可以减少一半成本。”李宏说,“秸秆处理一直是农业生产中长期存在的问题,现在农业托管以后,好地块一亩地的秸秆能卖100多元,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就能变废为宝。”
在果树种植行业,秸秆也成了“香饽饽”。“当年能保墒保温,来年能用作肥料,还可以调节土壤的微生物含量。”永和县华龙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永红说,“经过一年的观测,我们发现秸秆肥料中含有作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是补充耕地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作用显著。”
变废为宝的不只是秸秆,养殖业产生的动物粪便,又成为农业种植的有机肥料。“养鸡场去年安装了粪污一体化处理设备,处理后的粪可以变成肥料,一吨可以卖八九百元,这又增加了养殖场的收入。”永和县春红养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穆春红说,“虽然这一套设备前期投入高,但后期效益好,可以实现长远发展。”
一环扣一环,一环接一环。永和县通过深耕、旋耕等机械运作,实现了秸秆还田、培肥地力。通过秸秆打捆作业,将秸秆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首先,解决了当地饲草供应不足的问题。其次,推广在林果树下进行秸秆覆盖,春季可稳定地温,延迟果树发芽开花,预防冻害;夏季可保水保墒,抑制杂草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恢复并增加地力。再次,打捆的秸秆粉碎后配上木屑,还可加工成生物质颗粒,用作燃料。畜牧业产生的粪污,通过一体化设备处理,又为农作物提供了充足的肥料,实现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循环利用。永和县初步形成了农、林、牧、果高效农业循环经济。这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具有特色而又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双动力:龙头带动 农民参与
农业生产托管,要靠“龙头”带。这个“龙头”是新型农民,是龙头企业。决定托管服务优不优既要看带头人行不行,还要看龙头企业强不强。
永和县农业生产托管项目实施过程中,永和县捷登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开遴选,成为永和县农业生产托管5家合作社之一。
“我家的耕地大多是坡地,耕种困难,全部靠天吃饭,外出务工照顾不了家,在家种地遇到天旱收入又不高,多亏了县里开展的农业生产托管。”永和县南庄乡刘家圪崂村村民白立平介绍,“县里开始实施农业生产托管项目后,合作社需要招聘并签约一批农机手,由于爱钻研、肯动脑筋,有驾驶经验的我被聘到捷登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一名农机手,农忙时耕地种田,农闲时在农机公司免费学习修理技术。”
农业生产托管项目实施后,不仅节省了众多托管农户的劳动力,推进了山区农作物种植机械化,大大降低了百姓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产出,还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白立平的转型是永和新型农民成长的缩影,一批正在成长中的新型农民将投身永和农业生产托管的大军中,为永和县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为永和县的龙头企业之一,华龙果业肩负着苹果树综合管护项目,这是农业生产托管的方式之一。
“永和县苹果产业规模小,大多数苹果产区属于新起步阶段,管理技术不够、生产技术落后、观念更新慢、果品质量较差、基地设施不完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华龙果业负责人李永红直言制约着永和县苹果产业发展的因素,“我们采取以点串线、以线促面、辐射成片的做法,对未挂果树进行委托管护,全面推行以培土增肥、黑膜覆盖、肥水一体化、生草覆盖、树形改造、品种改良等技术为主的有机旱作果园科技管护综合技术。对新植果园引进全国最先进品种‘响富’,同时坚持大坑、大肥、大水、大苗栽植,落实‘一年定杆、二年重剪、三年拉枝细管、四年挂果、五年丰产’的早果丰产栽培技术,提升果园早期管理水平,帮农户分忧,奠定丰产基础。”
阁底乡盛产苹果,全乡有果农1000余户,种植面积4700多亩,如果管理得当,销售渠道畅通,盛果期每亩苹果树年产值可达5000元以上,可以说,解决了苹果产业发展的难题,就能极大解决当地群众脱贫问题。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李永红看得长远,“帮助老百姓管护好苹果树最难熬的三年,交给他们成熟的苹果树,看着是帮他们,其实是让永和的苹果产业形成规模,抱团取暖走出去,在这个过程中,有心学习果树种植的农民也能获得成长,咱永和的‘土专家’多了,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
如今在永和,越来越多的种植农户种地“不走寻常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农业生产托管托出了永和县勃勃生机的大农业,托出了永和农业转型的“艳阳天”。
记者 安月琦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