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初春时节,记者走进位于古县旧县镇的西庄智慧农业示范园,探寻该县因地制宜、选准方向,积极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先进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生动实践。
在西庄智慧农业示范园内,一排排核桃树一眼望不到头,一个个喷淋器竖立在核桃树间,一块硕大的屏幕上显示着墒情、气温等实时监测数据。
“西庄智慧农业示范园是古县县委、县政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打造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管理员马勇古指着眼前的智能化设施设备告诉记者,这些硬件设施是园区配套建设的智慧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引进了环境监测、虫情预警、可视农业、智能灌溉等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着力打造“树上、地表、地下”三维一体的立体、综合、智能的现代农业管理模式,实现了所有生产环节精准可控、生产成本有效降低、种养效益有力提升。
“古县属于土石丘陵区,山多、林多、坡耕地多、地块小,但种植核桃的历史却十分悠久。”马勇古说,古县核桃种植始于西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该县相关部门曾对核桃资源做过普查统计,全县老龄核桃树6228株,其中100-299年树龄的5477株,300-499年树龄的673株,500年以上树龄的78株。在该县古阳镇凌云村,有一株高21.8米,历经800多年仍年年挂果的核桃树,可谓见证古县核桃悠久种植历史的“活化石”。
作为我省三大核桃传统产区之一,古县早在1958年就被国务院授予“干果经济林之乡”,1993年被国务院确立为“高产优质高效核桃示范基地县”,2000年被命名为“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2010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目前,古县核桃种植面积达23万亩,核桃树780万株,人均种植面积、株数等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古县农业农村局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刘兆红告诉记者,近年来,古县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把“做强以核桃为主的特色农业”作为全县工作重心之一,先行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助推乡村产业兴旺,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西庄智慧农业示范园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导向,同步将园区6200株旧品种核桃换为适合青果销售的“礼品1号”和抗晚霜冻较强的“孝核1号”等新品种核桃,利用新品种核桃成熟早、便鲜食、价格好的优势,实现了从“卖原果”向“卖鲜果”的转变。据统计,“礼品1号”核桃每年8月初便可成熟上市,每亩地收益可达6000元。
漫步园区,记者看到,在一排排核桃树下,黄芩、柴胡、丹参、知母、桔梗等中药材标识牌竖立其间。“我们充分利用林下闲置土地,通过‘林药间作’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核桃种植综合收益。”马勇古说,园区种植了中药材80余亩,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中蜂养殖100余箱,既有效保障了核桃和中药材授粉率,也借用蜜蜂完成了绿色生产的免费“检测”,实现了综合收益再次增长。
石壁乡高城村村民刘怀青在园区内养殖了200箱中蜂,一大早,他就到蜂箱前仔细观察养殖的中蜂,观察蜂箱内中蜂的情况,已成为刘怀青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刘怀青说,自去年5月开始养殖中蜂,去年年底共收获了1000余公斤蜂蜜,收入8万多元。
“核桃树可以为中药材遮阴防风保墒,中药材能为核桃树除菌除虫除草、为蜜蜂产蜜抗菌除螨,中蜂也能为中药材授粉检疫增产、为核桃授粉提质,整个系统实现了无农药、无激素、无残留。”古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云鹏说,西庄智慧农业示范园在全县率先推进“核桃+中药材+中蜂”有机旱作、立体间作、复合生态系统建设,并按照“一年示范、两年推广、三年发展”的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条山区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带动了周边不少农户增收致富。
人勤春来早。在古县广袤的田野间,突出“特”字的现代特色农业正从西庄智慧农业示范园向全县映射,蓄势聚力跑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记者 贺军泽 孙哲峰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