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当疫情突袭,她义无反顾踏上征程,冲锋疫情防控最前沿,用最美逆行书写硬核担当。
从患者出发,她在科研路上披荆斩棘,用心拓垦一片片“沃土”,让生命之花绚丽绽放。
心有大爱,勇者无畏。她就是市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张智霞。她将20年青春岁月镌刻成逐梦诗行,把满腔热情毫无保留地献给护理事业,留下了一路芬芳。
一声召唤 一往无前
“我把队员们平安带回来了!”5月13日,两辆满载白衣战士的大巴车抵达临汾,张智霞作为我市支援太原医疗队队长,以实际行动兑现了32天前的“最美约定”。
4月11日一大早,张智霞跟即将高考的女儿在电话里简单道别后,便带领73名队员直抵太原疫情防控第一线。一直被蒙在鼓里的父母通过新闻得知此事,第一时间给她拨去电话,千般担心、万般不舍只化作一句:“做好防护,注意安全!”
入户采集核酸、管理隔离酒店、督导定点医院……一项项紧急任务接踵而来,张智霞没有丝毫犹豫和退却,只有坚定的决心和肯定的答复。她是“排头兵”也是“领头雁”,仿佛有着三头六臂,总能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统筹协调好所有事宜,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高效推进。
张智霞在隔离酒店担任“医观”时,留意到有些一线人员面对疫情难免有些恐惧和不安。她事无巨细地叮嘱他们要注意防疫要点,仔细观察他们的每一步操作是否规范到位。这些医护人员感叹地说:“只要临汾医疗队在,我们心里就踏实。”
“哪些环节还存在疏漏?哪名隔离人员需要重点关注?工作还能不能再优化、细化一些……”在连轴转、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下,张智霞每天累到筋疲力尽,也从未睡过一个整觉,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复盘”一项项工作。她说:“我们担负着许多群众的安危,必须争分夺秒,跑在病毒前面。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奋战在“疫”线的32个昼夜里,张智霞和队员们交出了一张闪亮的“成绩单”:完成太原万柏林区封控区小西铭村11轮入户核酸采集任务,入户9722户次,采集29477人次;共管理隔离酒店19家,床位数1416张,隔离人员17427人次;对18所定点医院进行督导工作。
“随着最后一名隔离人员安全离开隔离酒店,我们圆满完成了支援任务!”逆行归来,张智霞的眼神一如往昔,充满了坚韧。
一颗丹心 一片赤诚
经过短暂休整,张智霞便立即投入到紧张、忙碌的日常工作中。在她看来,护理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只有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对业务精益求精,结合临床创新护理思路,才能帮助患者减轻病痛,早日恢复健康。
多年来,张智霞秉承这颗初心,执着前行在科研道路上。2015年,在护理神经外科术后患者时,她发现为了缓解患者颅内压而要进行脑室引流,但是颅脑引流装置既没有刻度标记又无法固定,护士们只能凭借经验采取“土办法”,用绳子将装置绑在患者床旁,以寻求恰当的高度。
这既不美观,也不科学,还影响引流的精准度。张智霞开始着手设计一款便于调解高度的颅脑引流固定装置,历经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绞尽脑汁,一次次反复实践,终于喜获成功,并于当年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得到推广和应用。
张智霞认为,科研应来源于临床,又运用到临床。为此,她常常鼓励和组织护士们进行技术创新,敢想敢上。她主持的课题《标准化病人在新入职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把“标准化病人”应用到新护士的培训中,将传统的“讲与学”演化为“全程演练”,通过两年的课题实践,显著提升了新入职护士的临床护理能力。
张智霞始终坚持在管理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倡导开展基于解决临床问题、管理问题的护理研究,为科室发展注入了蓬勃力量。不久前,她以骄人的业绩获得了2022年“临汾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一句誓言 一生坚守
从事护理工作20年,张智霞用青春、热血与奉献践行着南丁格尔誓言。她每天步履匆匆,穿梭在病房与病房之间,眼里、心里装的都是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危。
2020年,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张智霞带领护理部在省内率先启动“互联网+护理”服务,并作为优秀案例在2021年中华护理学会内科护理交流年会进行了经验分享和交流。她道出:“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外出求医,往往需要大费周折且有诸多不易。手机下单、护理上门的服务方式有效解决了这一痛点、难点,使特殊患者就医不再难,大大解决了患者家属的压力。”
患者的需求,就是前进的动力。近年来,张智霞在医院成立延续性护理服务专科小组,开展各种形式的延续性护理服务,成立PICC、伤口造口、糖尿病健康教育专科门诊,对慢病患者进行全身心的护理。同时率先在临汾市使用“品管圈”,不断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张智霞把对护理事业的专注与执着,深深烙在了每一次前进的脚印中,为无数病患和家庭送去温暖的霞光。
张智霞坚定地说:“我将继续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发光、发热,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凝心聚力打造有温度的护理服务,尽心竭力为广大群众谋健康、送福祉,为促进我市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