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农用优先,多措并举,秸秆综合利用率高达95%以上;秸秆收储运体系初步建立,加工点乡级全覆盖、村级全辐射;秸秆综合利用联通种植业与畜牧业,两大产业相生相长、相互促进……这是永和县在秸秆综合利用路上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永和县以打造“农业生产托管+秸秆饲草利用+养殖过腹还田”秸秆养畜模式示范县为目标,培育设备适用、技术先进的秸秆加工转化市场主体,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提升秸秆产业化能力,在秸秆综合利用上持续发力,通堵点、消痛点、攻难点,秸秆肥料化、饲料化技术已趋于成熟,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该县“农业生产托管+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公布的第一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典型案例。秸秆资源从山沟沟里的“草垛垛”,变成了乡村振兴路上的“香饽饽”。
依托“托管”建体系
永和县2023年粮食种植面积33万亩,全年农作物秸秆量约11万吨,秸秆资源丰富,可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农民农机设备不足等实际情况,又是山区县不得不面临的难题。如何让秸秆变得可运输、可收集、可利用,是该县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种种不利因素,永和县紧紧抓住“2022年度全省农业生产托管高质量发展试点县”窗口期和“2023年度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建设政策机遇,依托农业生产托管模式成熟、环节完备、任务覆盖广、群众接受度高等优势,着力构建秸秆综合利用新体系。
在市场环境上,该县2023年度农业生产托管补贴项目总投资1500万,向秸秆利用环节倾斜资金390万元,加大补贴任务量达13万亩,为秸秆综合利用主体提供了便利的秸秆离地市场环境。
在秸秆回收上,该县充分运用农业生产托管补贴资金,着力解决群众秸秆离地回收的难题,降低了秸秆离地成本,增加了秸秆利用收入。
在服务体系上,该县依托成熟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体系,使得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资金全部用于秸秆收储加工设施建设和秸秆加工农机具,更大程度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更大限度提升秸秆综合利用能力。
如今,永和县秸秆综合利用体系已初步建立,2023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探索创新拓路径
一直以来,县域内地块支离破碎、农村劳动力流失、秸秆利用模式单一、市场薄弱等因素,都是制约永和县秸秆综合利用的“拦路虎”。
针对这一情况,永和县积极探索秸秆利用方式多元化,结合养殖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充足的实际情况,打出一套秸秆综合利用的组合拳——紧抓养殖业蓬勃发展的契机,“唱”好“秸秆饲草化利用”这一主旋律,积极探索秸秆饲草化利用的新技术、新模式,使秸秆资源可以内部消化、本地赋值,带动种植业与畜牧业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坚持不懈探索燃料化、材料化、基料化等其他利用途径,结合蘑菇种植、乡村冬季取暖、秸秆材料加工等,联动周边县(市、区)形成合力,破解区域性秸秆利用能力不足的现状。
在秸秆还田利用上,该县将20万亩秸秆通过碎混返田等科学还田使用措施,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促进农业节水、节成本、增产、增效。据有关专家测评,此项措施可平均提升土壤有机质5%左右,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同时,针对小地块、坡耕地以及发展林果产业等基本现状;同时,该县创新开展了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将不宜作为饲料的秸秆用于果园秸秆覆盖,发挥了秸秆粉碎覆盖还田的调温、保墒、改土、抑草等多种功效。2023年,全县苹果园秸秆覆盖面积达5000亩,土壤含水量达到60%,苹果亩均增产300余公斤、增收2000余元。
在秸秆离田利用上,该县将种植业秸秆作为饲草原料,通过粉碎饲喂、青储发酵等技术手段,用于制作畜牧养殖饲料。同时,围绕“稳粮、兴牧、强特色、促融合”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产业尤其是养羊产业。2023年,全县羊存栏17.9万头,饲养量25.4万只,存栏200只以上的规模羊场45个、500只以上的12个。
在秸秆多元利用上,该县积极打造秸秆养畜模式,探索秸秆综合利用其他模式,成效显著。其中,坡头乡索驼村集体农场搭建再生物质燃料和秸秆饲草加工两条加工生产线,每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带动农户46户,户均增收6500余元;探索生产牲畜“压缩饼干”,既能解决饲草价格高、供应不足的现状,还能带动畜牧业发展,实现农、林、牧良性循环,预计可生产秸秆压块或颗粒饲料2500吨,年销售额达175万元;计划对玉米、杂粮秸秆、树枝树木、生活垃圾以及工业废弃物等有效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预计年产1500吨,年销售额达90万元。
秸秆综合利用带来的红利正在逐渐凸显,这一生动实践加快了永和县农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实现了种植业与养殖业产业体系相生相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了现代循环农业绿色长效发展。
记者 刘超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