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县:东征村的“回答”

2024-01-05 09:17:4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在万千乡村的发展史中,产业往往至关重要。在奔腾的黄河岸畔,一个乡村的振兴,一方百姓的富足,正围绕着“红色旅游”缓缓铺开。

  寒冬时节,记者一行来到永和县乾坤湾乡东征村,宽阔平整的旅游公路蜿蜒向前,道路两旁的松柏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愈发挺拔。在道路一侧的长城墙上,20幅剪纸作品生动再现了红军东征时的情景,而另一侧的窑洞农家乐“怀旧”气息十足。

  走进村民冯成俊家的小院,其间菜园、凉亭、板凳让人倍感亲切,门口的花坛为小院增添了几分韵味,邻里之间仅隔着一堵低矮的隔墙,让小院更显宽阔的同时,也方便了邻里间的交流,增进了彼此的情谊。客房内,床铺干净整洁,沙发休闲舒适,基础设施一应俱全,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屋内暖意融融。

  “我家3孔窑洞有两孔改成了农家乐,住得人很多,日常管理由公司负责,我们基本什么都不用管,每年仅窑洞收入这一项就有近7000元。”说起农家乐,村民冯成俊笑得更灿烂了。“我们村这几年的变化很大,最明显的是村容村貌,之前的尘土飞扬不见了,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门口的旅游公路不仅让我们的出行更方便了,收入也增加了,日子好着呢。”

  冯成俊口中的公司是指由村集体成立的永和县红色东征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公司牵头,农户以自家窑洞作为资产入股集体,集体按标准改造成“农家乐”,建成后交由集体管理,实现“资产”变“股权”,集体、农户“双增收”。

  在东征村,像冯成俊家一样经过提档升级改造的窑洞农家乐共有11户37孔,普通的农家乐有68户102孔。

  “农家乐的客源主要是来村里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培训的学员和旅游的人,党员教育培训基地2019年投入运营,基地2023年共接待培训20余场1500余人次。村民不仅可以通过农家乐入股获得分红,还可以通过在基地务工或者销售农副产品增加收入。”跟着东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路东红的脚步,记者来到了东征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东征村依托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开展教育培训,发展红色旅游,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唱响乡村振兴“致富曲”,先后荣获2023年全国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2022年度村集体发展先进村等荣誉。

  “东征(村)很好,下次还来。”“唱响红色经典,传承东征精神!”“好日子都是靠奋斗出来的!”……“群星闪耀 为党添彩”学员留言板上的句句感言,涌动着力量,既是东征精神现代传承的体现,也是培训基地结出的累累硕果。

  “我们推出走一段红军路,听一段革命史,唱一首东征歌,吃一顿忆苦饭,住一宿土窑洞‘五个一’活动,让前来培训的学员充分感受东征精神。我们培训基地还提供‘菜单式’服务,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对培训时间、课程进行自由设置、组合,综合运用理论讲解、体验、案例等教学形式,引导学员在追寻红色足迹中坚定理想信念。”路东红说,“与此同时,基地加强与其他省、市、县(区)的合作,持续丰富培训内容与内涵,2023年基地纯收入达20余万元。”

  为了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促进村民增收,东征村还建起了采摘园,栽种有玉露香梨、钙果、樱桃等水果,带动13户村民通过出租土地、提供劳务、销售果品增收。在东征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乾坤湾乡壮大村集体经济数字平台”上,实时显示着玉露香梨、苹果、羊场的情况,方便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监管。

  显示屏一旁,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晓辉正在“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上查看产品销售情况。2018年,在外工作的他选择辞职回到家乡发展,通过电商平台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家乡的发展变化是吸引我回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做出这样的选择,我一点都不后悔。”刘晓辉说,“在为乡亲们服务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对乡亲们来说有用,能帮助大家干点事,这种自豪感也会让我感到快乐和幸福。”

  走出农家乐,向西步行约3分钟,星空酒店映入眼帘,酒店的6个太空舱错落有致,休闲室、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完备。“村集体用收益为每位村民缴纳了保险,年底我们还要进行村集体收益分红,让村民更真切地感受到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好处。”路东红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展好培训经济和红色旅游,积极探索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黄河岸畔的乡村振兴之问,东征村正给出自己的答案:用好红色资源、打造“培训+旅游”品牌,讲好新时代东征故事!

  记者 刘静 曹燕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