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我非常骄傲和自豪,希望自己能为家乡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近日,永和籍学子、清华大学大四学生张佳悦说:“我将会积极宣传永和、推介永和,引导更多的学生来永和就业创业。”
种下希望的“种子”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近年来,永和县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引才端口”,通过“实习山西”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优质实习岗位,组织西北政法大学、宁夏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等40多所省内外高校的170名永和籍大学生走上实习实训岗位。邀请中国海洋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高校467名高校师生来永开展研学活动,鼓励支持在校大学生为永和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在一系列活动中,不少永和籍人才看到了家乡的变化,同时作为一支生力军,主动做起了家乡宣传员,让永和县被更多的人认识了解。
2月17日,在国家卫健委的牵线搭桥下,清华大学学生唐仲英爱心社的10名学生组成社会实践支队,来到永和县红军小学开展支教活动,设置了《中国美术史—新石器时代》《逻辑学入门》《数学学习思维启发》《“核”你那些事—核技术应用》等课程,三天的时间内,参与冬令营的小学生们在清华学子的帮助下,了解了人工智能、核技术等前沿科技,感受了清华学子的日常学习生活,锻炼了逻辑思维与法律思维,体验了陶瓷纹样的绘制过程,也体会到了数学、英语等“老朋友”的全新学习模式。
清华大学学子给当地儿童带来知识的同时,也用实际行动播撒下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种子,点燃了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梦想。
汇聚发展的“动力”
人才不仅为山区的孩子们带来了希望,更为山区县的发展带来希望。
乘着新时代的发展东风,以深化“县校合作”为牵引,永和县与21所高校、研究所签约,开展合作项目68项,签约合作协议16个,达成合作意向7个,建立农业产业专家智库26人、教育教学专家智库21人,开展课题研究6项。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22名专家来永开展医疗帮扶活动,组织科普讲座8次,义诊200余次。与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开展“深化县校合作,共促县域发展”活动2期,邀请学院21名专家围绕教育、文旅等领域开展培训410余场次。引进暨南大学李明玉教授团队,与山西绿华环保科技永和有限公司实施年产15万吨HSR脱硝干粉研发项目,已生产脱硝剂1200余吨,实现营收500余万元。引进山西农业大学张一中博士团队,与坡头乡、永和县益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实施杂粮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广“晋糯3号”高粱种植12万亩,打造集产、学、研、售为一体的永和“酿造高粱”品牌……
地方与高校合作,既能满足高校科研转化需要,又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永和枣羊”品牌的创建上,县校合作成效显著。
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任有蛇教授认为:“永和县发展羊产业具有适宜的环境、丰富的地貌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永和县应发展良种繁育、育肥、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永和有机红枣羊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模式,实现‘永和枣羊’品牌从无到有、由卖羊到卖肉的转变。”
注重人才的“回响”
此外,永和县也格外注重人才的需求。立足民生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该县以“高精尖缺”为导向,精准施策、靶向引才,通过刚性引进、柔性合作等方式,实施“凤还巢”人才回归工程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开辟绿色通道,坚持“一事一议”,简化引进流程,千方百计引进合适人才。
人才引进来,更要留得住。为此,永和县推出了一系列人才制度和奖励政策。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强化对人才的激励服务保障。持续强化人才住房保障,为各类人才提供高标准住宿,鼓励支持医院、学校、企业陆续建设人才公寓,打造“暖心”职工食堂,解决外地干部职工和引进人才的就餐问题。每年为专家发放津贴、安排体检、走访慰问,确保人才安心、安身、安业,以最大诚意让各类人才来“永”发展,“和”作共赢。
永和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旭表示:“永和将继续走好深化省校合作这条路子,紧扣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瞄准永和县高粱、养羊、酸枣、天然气等主导产业人才需求,进一步加强与省内高等院校优质资源精准对接,积极争取与全国知名高校的交流合作,全力以赴推动深化省校合作工作向纵深开展,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的共赢态势。”
打造人才“强磁场”,汇聚发展“源动力”。永和县正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灵活的政策、更加贴心的服务,奋力打造聚才洼地、用才高地、留才福地,推动人才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记者 刘静 实习生 田迎盈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