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从临汾到广州,跨越5个省、1700多公里,历经18个多小时……8月17日,市急救中心医护团队星夜兼程,将一名来临旅游、突发重病的患者安全转运至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危急关头,他们义无反顾地迎难而上,用责任与担当承托起生命之重,用爱心与速度传递着“临汾温暖”。
一名广州游客在旅途中突发脑出血,被紧急送入尧都区人民医院后,及时进行了手术治疗。为了便于开展后续治疗和看护,家属决定将患者转回广州的医院,但因患者病情危重不适宜乘坐飞机或火车,希望临汾“120”能派出专业团队全程护送,帮助他们解除燃眉之急。
呼救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接到患者家属打来的求助电话后,市急救中心高度重视,当即作出周密部署,由专人前往医院对患者病情作出充分评估,并抽调业务技术精湛、转运经验丰富的医、护、驾人员,安排了性能优越的急救车辆和装备。同时,根据患者病情、道路路况及天气特点,综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转运方案,反复清点所需的抢救设备和药品等,确保转运万无一失。
一切就绪!由医生杨岩松、护士杨博翔和司机曹立明、郭磊组成的急救转运小组紧急出发了。对他们而言,前往广州的1700多公里漫漫长路,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艰巨挑战,每一公里都承载着患者的生命安危。
“患者术后留置胃管、尿管,病情危重、意识模糊、一侧肢体没有知觉。就此类患者来说,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仍面临着重重难关。”杨岩松虽“身经百战”,但此时也紧紧悬着一颗心。以往,他参与远程转运任务时,一般会准备三套方案,此次针对这名患者却制定了五套方案,转运风险可想而知。
杨博翔紧紧盯着心电监护仪,及时掌握心电活动、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重要指标的波动,实时观察和详细记录患者的出入量情况,每隔两小时为患者翻身、叩背、按摩肢体。其间,每每发现异常,他都会及时告知杨岩松。两人默契协作,及时调整仪器参数及用药情况,使患者顺利闯过一道道难关。
山高路远,长途跋涉。急救转运小组克服高温湿热、沿途暴雨、高速公路车多路况复杂等不利因素,跨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五省,行程1700多公里,安全顺利地将患者从临汾转运至广州,并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顺利完成了工作交接。
“看到你们付出的辛苦与努力,我们备受感动。你们不愧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工作非常到位、非常尽心。非常感谢你们,我要给临汾‘120’打满分!”随车同行的患者家属向急救转运小组再三道谢。在他们心中,临汾不仅景美,人更美,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美好、温暖的记忆。
有惊无险地完成转运任务后,急救转运小组一刻不停地踏上归途,其间又发生了一个温暖的“小插曲”。 8月18日凌晨2时许,他们途经河南平顶山高速路段时,发现一辆小轿车停在快车道上。紧急情况下,他们将救护车停靠在距离小轿车200米左右的位置,打开双闪以提醒后方来车,接着快速去安全区域查看人员受伤情况。
原来,这辆小轿车在行驶过程中,不慎撞到了隔离带,导致车身受损严重、无法启动引擎,放在后备箱的三角警示牌也损毁了,两名司乘人员因此造成了多处划伤。急救转运小组仔细检查了他们的颈椎、胸部、腹部等,排除这些部位因撞击而受伤后,对伤口进行了消毒和止血处理,并陪伴他们直至高速交警到来,才再一次踏上回程的路。
几天后,市急救中心在同一天接到了两通感谢电话。前一通电话来自广州患者家属,他们感谢临汾急救团队及时施以援手,让患者顺利渡过生命难关,目前已从ICU转入康复病房;后一通电话来自平顶山高速交警,他们感谢临汾急救团队在关键时刻仗义相助,不仅让车祸伤者得到及时救治,还避免了二次交通事故的发生。
“这两通感谢电话,使每一个临汾急救人倍感振奋。”杨岩松、杨博翔道出心声,“此次,我们刷新了转运患者的远程记录。得知患者转危为安,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回程途中帮助遭遇车祸的车主,只是举手之劳,是我们作为急救人、作为临汾人应该做的事情。”
每一次转运危重患者,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市急救中心医护团队直面挑战、无畏前行,为身处绝境的患者带来温暖和关怀,给生命赢取更多的机会与希望。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