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县“1255”战略部署引领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4-02-26 18:27:04 来源:临汾新闻网  

实施项目攻坚 优化营商环境 开展文明创建 深化改革创新 保障安全稳定

敢作善为“五子落” 县域经济“满盘活”

——洪洞县“1255”战略部署引领高质量发展综述

2月8日,洪洞县举办“聚乡贤、话发展、赢未来”新春恳谈会,邀请30余位乡贤和商协会代表及10余家本地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奋斗历程,共享成果喜悦,共绘发展蓝图。市委常委、洪洞县委书记张潞萍致辞,县长王向辉作主旨推介。

华翔5G+工业互联网平台

市民网红墙“打卡”

广胜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线上销售新业态

洪洞小吃城夜景

  临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龙马片区)成功入选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鑫锐机械荣登“2023山西省民营瞪羚企业榜单”;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打响“温馨老家”品牌;

  洪洞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创山西省中小企业园、山西省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园区;

  洪洞县应急管理局荣获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俯瞰槐乡大地,在“率先走出一条县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主赛道上,项目攻坚、营商环境、文明创建、改革创新、安全稳定“五子”并落,拼出了“洪洞速度”,创出了“洪洞形象”,干出了“洪洞模式”,高质量发展大棋局一派盎然生机。

  2023年以来,在审视县情、立足发展的基础上,洪洞县紧紧围绕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结合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机遇、政策红利,经过深入调研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在继承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总体安排的基础上,提出了“1255”战略部署,即围绕“率先走出一条县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融入新发展格局和省市发展大局,全面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区、黄河流域绿色崛起转型排头兵、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标杆县,突出“项目攻坚、营商环境、文明创建、改革创新、安全稳定”五大抓手,确保实现3—5年内主要指标进入全市、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

  一年来,该县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防风险、保安全等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省市,迈入第一方阵前列,全县高质量发展质效显著提升、动能持续增强、成色越来越足。

  全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柱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市委将洪洞打造为“沿汾板块中部增长极”的转型目标要求,洪洞县坚持推动传统产业凤凰涅槃,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物质支撑。

  工业转型提质增效。聚焦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煤炭行业持续发力,安全高效特级矿井达9座,全年原煤产量1100万吨,先进产能达到92%;洗煤行业优化提升,标准化达标企业一级5家、二级12家,全年入洗原煤840万吨,生产精煤430万吨;焦化行业稳步发展,山西焦化集团有限公司年产144万吨焦化项目和上海雅运8万吨高端精细化工项目有序推进。聚焦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华翔成功创建全市首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华翔智能科技产业园三期项目全面开工,安顺达机械产业园即将投产,为冲刺省级“白色家电特色专业镇”奠定坚实基础。新材料行业立足煤焦化优势,推动华邦7.5万吨顺酐法BDO装置、5千吨生物基材料制品项目签约落地。新能源行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链条,广东粤电100MW光伏发电项目实现部分并网,协合60MW光伏、华特200MW光伏矩阵和200MW整县光伏发电顺利开工,国内同行业领先技术的异质结电池组件和超级电容器隔膜储能材料项目签约落户。

  现代农业“特”“优”发展。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建高标准农田4.22万亩,完成农业生产托管服务4.35万亩,刘家垣、万安镇再次打破全省旱地小麦亩产最高纪录。深入实施“特”“优”战略,打造了富硒、中药材、蔬菜、水果等一系列特色产业示范片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认定4家省级、8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增长25%。

  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成功创建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新增明代监狱、中镇霍山兴唐寺2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兴唐寺景区入围省文旅康养示范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名单。瞄准打造百亿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实施了“13362”工程,即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总目标,加快推进大槐树景区二期、见贤里·华人老家会客厅、兴唐寺中镇文化园3个重点项目建设,启动3条旅游公路的前期规划,推动6个A级景区的提档升级,策划实施了2023临汾·洪洞大槐树寻根问祖旅游季、山西临汾中镇霍山文旅康养避暑旅游季2个有影响力的文旅活动。

  新兴业态活力释放。超前布局数字产业,推动全领域全行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赋能,全省“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现场会在华翔召开,甘亭智慧农业、大槐树智慧景区迈出数字经济的探索步伐。依托“华夏硒谷”乡村e镇,承办全省“乡村e镇”工作现场会,搭建“产业+电商+配套”生态体系,孵化电商企业23家,开展直播300余场,网络销售额5600余万元。谋划发展大物流产业,与山东日照港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全力建设“山西(临汾)—山东(日照)煤炭骨干流通走廊”。

  全力优化高质量发展的环境支撑

  优化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赢得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该县主动对标先进,创新工作思路,突破改革瓶颈,加快形成“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无微不至”的良好宜业宜居环境,努力为市场添活力、为群众增便利。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所有常办审批事项向全国最短时限看齐,制定下发《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方案》,确定31项营商环境重点任务,梳理104条改革事项清单。常态化开展“早餐会、下午茶、夜沙龙”政企对接,持续推行“局长办难事”活动,开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开展小官贪腐专项整治、营商环境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行动;7×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超市”实现乡镇全覆盖,打造了“你永远可以相信洪洞”的良好口碑。深入开展市场主体提升年活动,坚持“保主体、增主体、强主体、活主体”,新增经营主体8985户,培育“个转企”33户、小升规企业13家、创新型企业2家,打造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全县正呈现出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势头。

  同时,坚持把城市“双品质”建设作为推动统筹城乡的重要前提和最大逻辑,紧紧扭住产业和人口两大要点,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宜居的人居环境。

  打造“双品质”城市。坚持高品质城市建设、高品质城市生活提升“内外兼修”,突出“基础整治、重点提升、节点美化、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城市的颜值、气质、价值。聚焦高品质城市建设,按照“文旅+康养”的产业定位,构建“两轴、三核、多点”的县域城镇发展格局。加快交通路网“内联外延”,乾峰大桥、乾峰大街东段达到通车条件,玉峰西街贯通取得突破性进展;打造老城区关键内核,总投资12亿元的见贤里·华人老家会客厅特色文化商业街区项目全面启动。聚焦高品质城市生活提升,提供更贴心的城市管理,新增5处便民经营点、开放摊位500余个,城市“烟火气”点亮夜经济;提供更舒心的居住环境,深入开展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美化、“空中飞线”整治等工程,精心打造12处小微绿地、网红打卡地、口袋公园等空间景观;提供更便利的生活条件,实施了便民停车、便民就餐、便民如厕等惠民举措,塑造了温暖的城市形象。聚焦城市品牌树立,打造了“走遍天涯·洪洞是家”全域旅游、“老家洪洞”产业商品、“小吃之乡”民俗民风、“温馨老家”营商环境等四大品牌矩阵。

  加快建设和美乡村。深入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创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了6个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以产业振兴带动经济增收,探索建立了以洪洞小吃、农特产品、文创产品、电商直播4大产业为支撑,以龙马中药材小镇、辛村富硒小镇、淹底红薯小镇为基地,以村发公司+乡镇联合总社+村集体经济+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为平台,以品牌营销、市场销售、生产供应、政策支撑、责任考核等5大系统为保障的“4315”产业振兴体系,带动集体经济、村民、城市低收入群体实现增收致富。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达到39960元、18000元,同比增长8%、8.1%。

  全力涵养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

  高质量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洪洞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持续推进取得实效,为全县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同时,坚持创建惠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

  夯实“主基石”,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进一步拓展。文明创建提质升级。召开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誓师大会、分析研判会、“冬季行动”推进会,深入实施“1+3+10+10”重点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共涌现出各类国家文明荣誉5家、省级20家、市级40家,县级文明村镇196家,三级文明户89178户。文明实践蓬勃开展。高标准打造了91个社区(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泛开展“讲、评、帮、乐、庆”志愿服务活动,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文明培育厚植沃土。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大“讲文明 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力度,新开设“文明洪洞”抖音账号,多部作品在第六届山西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获奖。未成年人保护加强。建设德育示范学校11所,评选新时代洪洞好少年253人。在“爱临汾·赢未来”护苗·绿书签手绘大赛中,获得了优秀组织奖和7名优秀奖。

  同时,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坚持创建为民、惠民、便民、利民,凝心聚力办好方便就业、满意教育、健康洪洞、幸福养老、如家社区、智慧城市“六大民生工程”,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办好方便就业民生实事。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额完成5300人的目标任务。高标准打造山西名优小吃之乡,错位发展小吃城、小吃街、流动小吃车,带动就业2万余人。高标准公益性零工市场建成投用,累计提供岗位数4500余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7000余人,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目标,“洪洞三保”劳务品牌创建为省级劳务品牌。

  办好满意教育民生实事。新建公办幼儿园2所,改造修缮寄宿制学校50所,托育示范服务中心进展顺利。成立树源教育发展基金会;与山西师范大学校地全面合作,邀请30名资深教授开展督学研教;选优配强洪洞一中领导班子,开启聘请名校长团队管理学校的教育改革新模式;新招录教师560余名,培训教师1.7万余人次。

  办好健康洪洞民生实事。深化医疗卫生县乡一体化改革,扎实推进医保基金按人头打包试点工作。积极创建全国“健康示范县”,启动县医院和中医院“三甲”创建工作;新中医院具备搬家条件,医疗设施到位即可运营;设立51个健康小屋,组建752个家庭医生团队,成立19个“星期天医生”专家工作室,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坐诊,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内顶尖医疗服务,有效解决20余种转诊率高的7500余例疑难杂症。

  办好幸福养老民生实事。以创建全省养老示范县为目标,统筹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发展,制定社会福利设施布局、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三年专项规划;完成县敬老院、县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维修改造,广胜、城东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投入运营,县中心养老院项目完成可研编制和项目立项。

  办好如家社区民生实事。高标准提升前坡底、城东2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集中打造34个小区党群服务站,让社区“小阵地”发挥民生“大作用”,打响了“温馨老家·幸福邻里”党群服务品牌。坚持党建引领,常态化开展“双报到、双清零”活动,建立领导包片、单位包区、支部联网、党员联户责任制度,县四套班子领导、党员干部入社区、进家门讲政策、解民忧,搭起服务群众“连心桥”,惠及群众3万余户。

  办好智慧城市民生实事。借助省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机遇,投资2.73亿元建立智慧城市指挥中心、数据中心和公共信息平台,完善了智慧政务、智慧旅游等12个智能应用,建立保障城市供水供电供气、防洪排涝、交通出行等智能管理系统,努力打造“一云承载、一图呈现、一网统管、一端服务”智慧城市新格局。

  全力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改革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该县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创新,坚持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着力打造开发区升级版。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启动总投资25亿元的标准化厂房、污水处理厂、化工园区配套和再生水利用等基础设施工程,出让“标准地”390余亩,谋划储备980亩。做优省市县赋权承接,完成赋权184项,实现“办事不出区”和“区内事区内办”。全省开发区2023年第一次“三个一批”活动临汾分会场设在洪洞。

  创新培育产业链、特色专业镇。大力实施全产业链培育工程,遴选确定装备制造、焦化产业、新材料、现代农业、文旅康养等产业链,实行一企一专班,培育9家“链主”企业做大做强。全面强化政策、财税、创新、金融、服务等支持保障,积极打造白色家电小镇、富硒小镇、中药材小镇、红薯小镇、文旅康养小镇等特色专业镇,华翔白色家电小镇被评为市级专业镇,冲刺省级特色专业镇。

  全力培育区域经济新动能。创新开展“三争三招三季”活动,为县域经济谋先机、添动力。全力以赴争政策、争资金、争项目。争取了避暑旅游目的地、物流枢纽建设、山西首个国家重要湿地、卫生应急综合试验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青年发展型县域等6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以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海绵城市建设、数字乡村、医保基金按人头打包试点等7项省级改革试点;谋划了6个领域21个专项债券项目,申请回资金3.94亿元。千方百计招商、招才、招智。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主动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产业项目转移,对接洽谈企业50余家,签约项目22个;开展“党政正职访名校+千企联百校”活动,成功链接清华、浙大等42所重点高校,达成校地合作150项,引进硕博人才391名。用心用情用力举办旅游季、招商季、避暑季活动。筹办了洪洞城市IP全球征集大赛,举办了根祖文化、中镇文化研讨会,打造了别具洪洞特色的文化经典,全球30多个国家、500余家媒体关注洪洞。

  全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坚固屏障

  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社会稳定是必须守住的底线工作。洪洞县坚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高水平保护和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持续推进生态建设。践行“两山”理念,采取“技防+人防+物防”措施,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面完成环保约束性指标任务。坚持强力治气,持续开展“创A退D”、秋冬防综合治理等行动,大气综合指数稳定向好。坚持系统治水,严格落实“河长制”,从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双向发力”,汾河流域天井断面水质稳定达四类,霍泉灌溉工程入选山西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坚持全域治土,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和煤矸石堆场专项整治,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布农秸秆、高雀固库综治环境等项目陆续投入使用。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完成人工造林1.2万亩、森林抚育1.6万亩;汾河湿地公园入选山西首个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抓严抓实安全生产。坚持“三管三必须”,严格落实“31条”硬措施和“1+4+N”清单工作机制,确保安全生产责任全链条、无遗漏。坚持“隐患就是事故”理念,聚焦煤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危化品、消防、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反三违”和安全生产“冬季行动”专项整治行动,全方位排查风险隐患,全县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实现“双下降”。在全省率先推行安委办实体化运行改革,建立“安全生产一览表”制度,照表履责、按表办事,达到规范管理、提高效率、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等目的。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探索党建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数治支撑“五治共建”治理模式,经验在中国新闻网推广;开展“全要素网格”建设,一线网格管理从300户精细到20户。打造“枫桥经验”洪洞版,全县325个行政村和220个小区全部建立“联手说事”平台。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常态化接访下访机制和信访工作流程再造实施细则,深入推进控新治旧,推动信访问题“动态清零”。深入开展以“扫黑恶、治电诈、打盗窃、禁毒品、护民生”为重点的专项行动,平安洪洞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力耕不欺,奋斗以成。80万槐乡儿女将在洪洞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保持努力奋进的状态、全力奔跑的姿态,用实际行动“爱临汾、强洪洞、赢未来”,率先走出一条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李安安 上官仕发

  图片:赵俊 王凯 张春茂 李敏 王培基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