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胜勇长篇报告文学《太行山最早的春天——安泽县脱贫攻坚战役记事》读后感
著名作家苏胜勇先生的力作《太行山最早的春天——安泽县脱贫攻坚战役记事》日前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山西省第一部反映脱贫攻坚战役的长篇文学作品,也是苏胜勇先生创作出版的第14部长篇文学作品。
《太行山最早的春天——安泽县脱贫攻坚战役记事》以鲜明的观点、饱满的热情、准确的笔触,记载了安泽县脱贫攻坚战役的全过程,是一部散发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作品。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通过一个个真实可信的工作场景和生动活泼的生活细节、一个个兴味风趣的生活故事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述了安泽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战役的各项方针政策,紧密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可行的脱贫措施,团结和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夺取脱贫攻坚战役的全面胜利。
这部40万字的作品没有连篇累牍地写县委、县政府领导层如何安排部署、加强领导,也没有写县级领导干部如何深入基层关心群众、扶贫攻坚。而是把笔锋向下,重点叙述基层党组织、基层干部在第一线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科学施策,向贫困现象宣战的战斗风貌。比如,第三章《想得到就能做得到》,用12个小故事讲述了乡(镇)村两级干部和群众依托本地资源,自觉调整产业结构的经过。又如第七章《新时代的凤凰涅槃》,一口气讲述了14个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精彩故事。再如第九章《“马向阳”的风采》,讲述了15位“第一书记”坚守在第一线,带领贫困户脱贫攻坚的动人故事。而第十章《“萤火虫”散发的光辉》,则记载了7支驻村帮扶工作队热情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第十一章《“山菊花”创造的烂漫》则把9位乡(镇)村两级干部不弃不离、无怨无悔坚持为山区群众服务的形象摆在了读者面前。
这部作品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它的语言。苏胜勇先生很好地继承了山药蛋派作家朴实、简约的行文特点,用口语化的文学语言写人状物,叙事抒情,没有大段的说教和空洞的叙述,摒弃华丽的辞藻和溢美的言辞,往往是寥寥数语就把人物性格特点跃然纸上,短短几行就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如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在第七章——第十一章记叙了安泽县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涌现出来的数十位典型个人,其中有脱贫典型、“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乡镇干部,每个人物都写得活灵活现,每个细节都写得真实可信,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能够使读者看完作品合上书本,这些人物和细节仍旧在脑海里活泛灵动。
报告文学作品是很不容易写好的,因为其既要求“报告”——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又要求表现形式上的“文学”——渲染和描写的艺术性;既要求严密的逻辑思维,又要求精彩的形象思维。如果把握不好的话,很可能写成工作总结,或者生编硬造脱离实际。应该说,《太行山最早的春天——安泽县脱贫攻坚战役记事》在这两个方面做得是很不错的,基本上是到位的。全书12章、80节,每一章写作的角度都不一样,每一节写作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表现的手法各有千秋,尤其是对15位“第一书记”和9位乡镇级干部的描绘,既有形象素描,又有细节表现;既有心理历程,又有语言刻画。整部作品读来完全没有生涩呆板之感,越看越有意思,越看越有味道,令读者兴味十足,爱不释卷。
苏胜勇先生已经年逾花甲,能有如此旺盛的精力、不懈的追求和不菲的成果,实属难能可贵。我们有理由期待苏胜勇先生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李峰)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