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为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去年以来,安泽县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统筹全县各类培养资源,建立了“四类课堂”,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培训,提升“三农”人才队伍能力素质。
建立流动课堂。按教育、卫生、农业、科技、文化等分领域,将农业专家、“乡土专家”“田秀才”及县级30余名拔尖人才纳入团队,采取把培训课堂搬进农家小院、搬到田间地头、羊圈牛棚的方式,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流动课堂”。利用科技之冬、科技之夏集中培训,专家顾问团成员上讲堂,培养基层各行各业技术骨干。依托城乡“1+3”联动培养“三农”人才队伍,特别是职业农民,通过手把手、心贴心地进行培训,培训各类人才千余人次。
建立农家课堂。利用全县专业合作社组织的优势,探索建立“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培训模式,形成了多元化培训格局。利用“农牧夜校”模式,专门培训“三农”专业队伍,根据基层需求制定“培训菜单”,组织协调各经济组织领办人“上讲堂”送学至农家培养骨干乡土人才,开展面对面交流,传授增收致富技术,把致富成果和技能展示传授给农民群众。冀氏镇兴隆养殖农民合作社通过运行培训现代化养殖技术的职业农民30余名,马壁乡东里村产业基地培养专业技能人才50余名。
建立实践课堂。依托县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充分利用培训示范基地辐射面广、软硬件设施完善、信息来源丰富的优势,分类建立种植、养殖、农机等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乡土人才实习见习基地,将全县的人才分配至培训基地,有效解决了室内培训与实践操作相脱节的问题,并定期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培训示范基地进行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截至目前,依托基地共开展各类技术指导50期次,培训2300余人次,充分发挥了基地带动产业、基地带动培训的“孵化器”作用。
建立智能课堂。依托全县128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探索出了一条“远程培训+直播+面授”、网络微信公众号、高层次人才专业指导等方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农民进行种植、养殖、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已成功培养农村技能人才1000余名,成功实现了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王晶)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