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泽“311”治愈了“顽疾”

2014-05-23 08:40: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项社会服务也可以当做良药治愈久治不愈的“顽疾”吗?的确,安泽县推出的“311”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新体系作为一种新的群众工作法,对症下药,适时开刀,对一些党员干部长期以来“感染”的“扯皮症”、“冷漠症”、“气虚症”真正起到了作用,使党员干部在接地气、惠民生中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为解决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的“慵懒散、蛮横硬”等作风问题,安泽县创新实施了以“三级中心、一网一格”为主要内容的“311”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新体系,围绕“便民、负责、规范、高效”的原则,制定完善了16项既是服务流程,也是工作职责,更是责任链条的服务制度,切实把制度的“笼子”扎牢,把刚性的“发条”上紧,以健全完善的制度改变了干部办事态度,形成了务实为民习惯,培养了优良工作作风,为深入践行群众路线,革除“四风”顽疾开出了一剂“对症良药”。

要想治愈好病症,必须做到对症下药。针对敷衍推事的“扯皮症”,安泽县制定了首问接待登记、首办工作负责、领导带班值班等制度,对群众的各类诉求进行认真登记、科学分流、分类处置。特别是首问接待登记和首办工作负责制,将工作责任明确到“首问”和“首办”工作人员身上,使接待人员对服务事项全程跟进,负责到底。针对人浮于事的“冷漠症”,制定了限时办结、联动预约、重大事项会商等制度,把办事的责任分解到每一个干部,把办理的时限、标准等内容细化到每一个环节,通过强大的压力传递,使各级干部与民共鸣的低压升高,为民办事的热情涨高,更加自觉地关心群众冷暖,解决民生难题。针对遇难避事的“气虚症”,制定了信访陪访、执行服务评价、责任追究等制度,将群众满意度测评 纳入干部考核内容,把办理情况全程纳入群众监督之中。尤其是信访陪访制度,明确规定对在本级、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应解决而未得到解决或信访人对办理结果不满意而导致信访人继续上访的事项,由所在乡镇、农村或单位领导陪同信访人反映问题,直到事情圆满解决。

2012年7月6日,103名来自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的农民工情绪激动地拥堵在安泽县社会管理中心,反映某施工企业拖欠他们249万元工资。尽管该项目主体、施工企业、人员、土地均不属于该县管辖,但中心人员仍按照首问负责制“接待群众不推脱、责任传递不断档”的要求,耐心做好接待工作,并迅速上报至县党建联动服务领导组。领导组从维护稳定大局、保障农民工权益、避免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角度出发,迅速启动三级联动机制,责成政府常务副县长、政法委书记主抓,组织信访、人社、住建等相关单位联合办公,多次协调引沁指挥部及施工企业,在短短6天内为外地农民工追回了全部工资。

同年7月17日,府城镇几位村民在村干部的陪同下来到府城镇服务中心反映,中南铁路隧洞施工过程中,破坏了安泽段范家山水源,致使桃寨、孔村、东上寨村两个乡镇三个行政村18个自然村1900余人的正常供水出现中断,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恢复正常供水,不但需要县发改、水利、电业、卫生等多个部门的配合,而且需要面对面与央企中铁五局沟通,协调处理的难度可想而知。当天,接到群众诉求后,社会服务管理领导组立即启动重大事项会商机制,由县委副书记、分管副县长及时召集相关县直单位、中南铁路指挥部、中铁五局等单位,连续三次进行集体会商,制定工作方案,兵分几路,同步推进。并委派分管副县长多次赶赴临汾中南铁路指挥部如实反映情况,与中铁五局反复协商沟通,落实了190余万元水源修复工程费用。目前,修复工程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如今,安泽县干部清正、政治清明,全县上下和衷共济、合力共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显著加快,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幅。特别是通过“311”工作体系的实施,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群众路线,主动融入群众、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意识明显加强。截至目前,全县共接待群众诉求10166件16259人次。全县信访量从2010年到2012年由485件减少到229件,降低了53%,2013年减少到131件,降低了43%,连续四年呈下降趋势。与信访量持续下降相反,安泽广大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数量呈持续上升态势,2011年服务群众数量为1571件2708人次,2012年为2355件5814人次,较2011年上升49.9%,2013年为5114件5444人次,较2012年上升119。

“311”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新体系,使党员干部真正放下了架子、扑下了身子,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主动担当、冲锋陷阵,革除了高高在上、推诿扯皮等官僚主义作风,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等形式主义歪风,拈轻怕重、贪图享受等享乐主义和奢靡主义歪风。

 

记者 闫璟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