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关键词决定记者能走多远

2009-11-13 09:13:00 来源:

在2009年这个初冬的周日,我们迎来了又一个中国记者节。
但在这个属于中国所有新闻工作者的节日里,这只队伍中的大多数却无暇休息——也许他们正匆匆赶路;也许他们正奋笔疾书;也许,他们正四处奔波,为弱者的际遇呐喊;也许,他们正满含热泪,为时代英雄放歌……
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职业,记者的诞生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一代代新闻人以服务社会公众为己任、以推进人类进步发展为天职,用自己的付出,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回顾记者这一职业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有10个关键词如同启明星,闪耀在每一名优秀记者的成长、成才之路上。这些词汇囊括了成就一名优秀记者的品质和素质,也昭示了这一职业的使命与担当、追求与理想。
关键词一:正义
正义——从古至今,都被人们看作“百德之总”,是“一种最高的价值观念”。
秉持正义,同样是历代中外优秀记者孜孜以求的伟大理想。
翻开中外新闻史,“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者代有人出。中国有邵飘萍、邹韬奋、范长江、穆青等,外国有斯诺、爱伦堡、李普曼、法拉奇等。虽然他们所处时代和环境不同,这些新闻大家却有着共同的特点:顺应时代潮流,追求人类进步。正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早在1883年,美国现代新闻业的开创者普利策就曾在创办的报纸上宣言:“它将真正致力于人民的事业,而不为有钱有势者谋利益;它将揭露一切诡计和无耻,抨击一切社会罪恶和弊端;它将以真挚诚恳的态度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为我们这一代记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一名有职业抱负的优秀记者,不仅要忠实见证和记录社会变迁的轨迹,还要积极参与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唯其如此,才无愧于社会引领者的称呼。
关键词二:勇敢
在多年来由不同机构进行的各种职业的危险度调查中,记者与军人、警察等一起名列榜单前列。
“如果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这句名言,曾被千千万万战地记者奉为职业圭臬。其实,这句话不仅仅是战地记者,更是几乎所有新闻记者工作状态和职业追求的真实写照。
记者的勇敢是纷飞的硝烟下镇定自若的高水准报道,是突破重重遮蔽为公众敞开事实真相的不懈努力。即便在鸽哨携着阳光的岁月,记者的工作也时常面临着危险,从98抗洪到汶川抗震,始终有两种人不顾安危往前冲:军人和记者。
一名优秀记者的工作状态应该是如此简单而干脆:时刻准备出发,时刻迎接挑战,时刻投入战斗!
关键词三:亲民
勿忘人民——这是著名记者穆青一生的钟爱,也是他一生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华。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记者生涯中,穆青报道的主角始终是人民群众。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一个又一个平凡而光辉的形象,通过穆青的笔,走进了一代乃至几代中国人的心灵深处。范敬宜先生说: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层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养分,他的作品也能代表最大多数的人,他能用最底层的事感动最高层的人。他有我们许多记者都不曾享受到的幸福。
亲民,要有亲和力;亲民,要有吸引力;亲民,要有感染力。
亲民,意味着报道题材要以民生为本,意味着报道姿态要多倾听群众的呼声,意味着报道形式要多选择平民的视角,意味着报道作风要向着民间深入、深入、再深入。
优秀的报道总是“一头系着中南海,一头连着大杂院”,而优秀的记者必定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者。
“以人为本”、“三贴近”,这是一名优秀记者必须坚持的行为准则。人民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同样应当成为一名记者工作成绩的检验标准。  
关键词四:公正
公正是记者的良知,公正的实质是平等。
落实到记者工作中,公正的最基本要求是必须以“平等”的态度与方式对待新闻事件的“当事者”各方,始终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尤其不能以一己之利代替社会的公众良知,更不能以一孔之见假冒民意替代公论。
在记者的天平上,不论王子还是贫儿,都是一样的分量。
与公正原则相对立的,是新闻报道中的偏见、歧视和极端。
有专家认为,随着传媒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媒体“正变得冷酷”,其标志就是新闻的极端化倾向。
对新闻极端化最具代表性的表述莫过于:“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一些媒体为了迎合所谓“市场竞争”,往往筛选最极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报道,一味追求耸人听闻的效果,吸引受众眼球,而对真正影响社会大众公共利益的事情却冷漠对待乃至无动于衷。
有失公正,是对记者职业的最大背叛。
任何时候,一名优秀的记者都应远离猎奇和炒作的诱惑。(未完待续)  
(作者:贾永 高级记者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