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策划语:“嗨!还真对得起咱这张脸!”若干年前,一则大宝SOD蜜的广告,让许多人记住了那个东奔西跑、风吹雨淋的记者形象。事实上,即使过了这么多年,记者依然只用得起大宝,连自己的“脸”都对不起,苦逼”、熬夜、低收入、全年无休成了生活中不变的关键词。
记者没有“圈外人”眼中的光鲜,更没有“无冕之王”的光环。面对各种辱骂、刁难、阻挠时,不仅要练就十八般武艺,破除重重困难,还要从“无可奉告”的当事人口中套出真料。逢年过节,不得不放弃与家人的天伦之乐,奔赴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再在举国欢庆鞭炮声中边吃泡面边埋头苦干,其中的辛酸更是一言难尽。
写了太多别人的故事,终究要书写自己的人生。今年的11月8日是全国第十六个记者节,在这个不放假的节日里,就听我们唠唠“圈外人”无法想象的那些事吧!
策划人:李静
职业信念换来13年的坚守
成为一名摄影记者马上就13年了。13年,不算太长,但对我来说却是人生当中最难忘的。这13年,是我从而立之年到不惑之年的一个过渡;这13年有太多的酸甜苦辣让人回忆……
曾记得,临汾日报晚报版成立之初,大家在连个小马扎都没有的会议室里站着开会,商量着第一期报纸的采访、组稿、编排、印刷的那份激情;亦记得,为了使刚刚创刊的临汾日报晚报版尽快被市民了解,所有的记者都像一个报童一样端着一摞报纸在大街上吆喝着发报纸的那份执著;曾记得,为了给马上就要回家过年的农民工要到被拖欠的工资,采访时差点被打的那份辛酸;亦记得,为了采访一个消防灭火的报道,忘了接女儿放学,孩子一个人淋雨走回家感冒发烧的那份愧疚。13年,有自己的报道获得了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的那份喜悦,亦有与年轻记者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的无奈。
眼下,传统媒体受新媒体的冲击很大,影响力日渐减弱,记者们的生活也日益艰难。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许多人选择了离开,我仍然为着心中的记者梦坚守着,相信会有好转的一天,相信临汾日报晚报版的明天会更好!
记者 赵文家
记者职业让我自豪
刚当上记者那年的五一,我在大街上寻找五一假期还坚守岗位的人,希望拍下他们最美丽的劳动身影,配以文字,再在报纸上刊发。记得那天很热,我一个小时内喝了三瓶冰水,忙碌了一个中午,却发现要求中的五组图片还少两组,为此我不得不继续在街头寻找。
在一处绿化带中,我举起相机对着一个正低头浇水的老师傅,准备抓住他劳动的瞬间,可是一个小 孩子却突然跳进镜头里,叔叔你在做什么呀?”小孩子问我,我告诉他说我正在找五一假期坚守岗位的劳动者,然后给他照相,让他上报纸。
“我爷爷就是你要找的人么?”小孩子问我,这时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孩子是那个老师傅的孙子。剩下的拍摄工作很顺利,直到我拍摄完毕,小孩子才又蹦蹦跳跳地来到我的面前。
“你只拍了我爷爷一个人么?”小孩子一脸天真地问,我一边收拾相机一边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不是,并在思索下一个拍摄对象时无意间说道:谁还在休息时间工作呢?”也许是小孩子还以为我是在和他说话,他扬起小脑袋眨着明亮的大眼睛说:你不是就在休息时间工作么?”
感谢那个孩子的那句话,他不会知道他的那份天真,带给我的却是一份尊敬。在记者节之际,如果一定要我在这个节日里感谢什么,那么我愿意感谢自己的职业,同样也热爱着这份职业,今后我依然会自豪且珍惜地告诉每一人我是一名记者,不为炫耀,只为尊敬。
记者 杨全
“孕育”佳作 迎接新生
回想着这5年来,记者这个职业伴我走过的点点滴滴,心里有万般的感慨。是它见证了我一步步的成长,见证了我成家立业的整个过程,而在它的见证下,我也即将迎来生命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
还记得几个月前刚在医院拿到产检证明的时候,心里高兴极了。因为,自己的人生角色,即将因为这个新生命的到来而发生改变。可是一想到在不久的将来自己将会暂时离开心爱的工作岗位时,心里又有着万般不舍。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孕期的女人大多爱多愁善感。我一直坚持着正常的工作,虽然家人也劝我要量力而行,要不行就请假,可是我真怕一休息下来,会打乱自己的计划。甚至常常会有恐惧,怕时间不够用,甚至一度在某种程度上改正了自己“拖延症”的毛病。
5年的职业磨练,让我在这个行业中学习到了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从前辈们的身上学到了更多的新闻专业知识及专业素养。渐渐地,这份工作所带给我的,也正如我进报社时的初衷般,一度改变了我内向的性格,因为如果出去采访的话,你不和别人交流、沟通,是达不到你想要的目的的。所以,我很感谢这份工作带给我的自信,带给我性格的变化。
目前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在等待新生命的同时,多出精品。
记者 亢亚莉
这几年,我比同龄人成长得更快
今年8月,我跟几名同事前往永和县阁底乡齐齐里村采访,村子比较偏僻,沿途的交通条件十分恶劣,一面是山崖,另一面是峭壁,狭窄的道路上只能容得下一辆小车通行,从未见过这番“世面”的女同事吓得满手是汗。
到了村子后,村民们都在热情地招待着来客。由于当地的旅游资源尚未完全开发,相应的基础设施很不完善,我们都被安排住到了村民家中。我和另外三名女同事住在同一间窑洞里,刚进门扑鼻而来一股发霉的味道,虽然炕头上铺着崭新的被褥,但房间另一角堆放着的杂物,让我瞬间明白这里是村民平时的储物间。
我们四人和衣而睡,生怕有小虫子钻进被子。令我们担心的事最终发生了,关灯后不久,我浑身就开始奇痒无比,但怕影响到其他人休息,便没有做声,捱到5点便起了床。为了赶上日出,也没顾上擦药,我们赶紧来到悬崖边上,希望用镜头捕捉到第一抹晨光,那感觉真是又痒、又冷、又饿。采访结束后,我们又驱车四五个小时到达了下一个目的地。
作为一名记者,没有年龄大小之分,也没有男女性别之分。只要是出去采访,我就一定会本着一百分的认真态度去对待采访对象,遇到冷眼相待,我不能气馁;遇到连连夸赞,我也不能骄傲,因为这些都是记者的本职工作。
记者 弓佩玉
前路多艰,为梦想勇往直前
2014年7月我大学毕业,便踏上了记者的岗位。记者这个职业在很多人眼里是那么的“高大上”,可谁曾知道,这个职业肩负着怎样的使命,承受着多大的压力,对于每一个新闻人来说,时刻都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甚至经常半夜还在加班写稿,难有一个正常的睡眠。
像我这样的“漂一族”,父母都不在身边,不单有工作方面的压力,在生活上压力更大。由于上学时已经花了家里不少钱,现在工作了应该孝敬父母,不应该再向父母伸手,但我每个月所拿到的工资根本不够用。像每月的房租、水电费、每日的三餐都是硬性支出,再加上交通费、置衣购物、娱乐和为数不多的必要应酬,就算再怎么省吃俭用,依然还是“月光族”,甚至出现了“赤字”。
但我相信,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经历的任何挫折,都是我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有人说:如果你看见前面有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背后有阳光。我认为,既然我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就选择了一种使命,选择了一份责任和担当,我会为了梦想,继续勇往直前。
记者 梁丽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