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 努力前行
我是一名记者,这是一个让很多人向往的职业,一个让很多人觉得“高大上”的职业,但我更是一名普通的90后。
“记者节?还有记者的节日?”记得在我大学刚毕业投身于记者这份工作时,傻傻不知道还有记者的节日。时光荏 苒,如白驹过隙,现在算来早已一年有余,各种滋味,可品可叹。
在这一年有余的时光里,我收获了果实也增添了自信。学会了与被访者沟通,用眼去观察,用文字去记录,用成熟的心态去面对一些事。去年刚工作的时候,我对新闻稿件的格式一窍不通,通讯、消息分不清楚,写出来的东西也是让前辈们改了又改。自己为了采写一篇不大的稿件,却要费劲周折和心思,会遇到受访者的不配合,会经历赶写稿件的压力,会因为没有新闻题材骑着电动车满城跑。
说实话,在这过程里,我也曾受过打击、想过放弃,外租房、低工资、压力大。每个月的工资,除去600元的租房费还剩多少?要不要去坚持?但每当左右摇摆纠结要不要继续工作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一个被采访过的对象,+那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丈夫都是聋哑人,每天靠摆摊修鞋、修车为生,生活艰苦不说还乐于助人,培养了两个大学生。他们对生活积极的态度,让我觉得自己在工作上的累与他们生活上的苦比起来不值一提,便打消了放弃的念头。
有一句话说得好,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采访的路上;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从接到任务到联系采访对象,再到采访和写稿,整个过程都让我感觉紧张和疲惫,可当这些努力都转化为铅字被刊登时,特别有成就感,此时我是幸福快乐的!
记者 丁莹
在路上 影像从心
2011年3月到临汾日报晚报版工作至今,基本工资从980元涨至目前1520元,每月单位的考核,让自己不敢放松……4年工资收入刚够目前自己的设备钱及生活费,甚至每月的房租还得家里出。
临汾摄影圈内的老师常常说:“拿着5万元的摄影器材,干着每月2000元的收入,这份收入不及社会上影楼摄影师工资的三分之一,傻不傻?你还年轻,怎么成家,怎么立业?更何况是临时工,所有的社会福利都没有,别干了。”没错这就是临汾晚报摄影记者张蕴强的现状。
“记者是什么?体面的工作?权力?无冕之王?从业4年来,我一直在寻找答案。我经常这样问自己,你真的喜欢这份职业吗?说实话,很苦、很累、很无奈、甚至危险,正是这份职业让我与世间的大悲大喜更加接近。采访中,总有一种情感触动我的内心,总有一种力量让我继续前行。在路上,影像从心”。
记者 张蕴强
唤道义 记者无奈
都是好几年前的事儿了,可是,每当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事情与见义勇为有关,与烈士有关,与人心不古有关,每每回想起来,心里的那份无奈、辛酸与气愤难抑。
事情发生在洪洞,一个小伙子在临汾的一家饭店打工,下班后回到宿舍见义勇为时被人捅伤腹部,后因失血过多而牺牲。记得小伙子姓陈,父亲还是个残疾人,当时,我去他家为他送申报烈士的相关资料,在采访中了解到,被救的小伙子与小陈家离得并不远,就是邻村的,自从出事后就离开了打工的那家饭店,后来回到镇上与母亲一起赶集卖衣服,出事后,从没到陈家慰问过,形同陌路。那天正好是逢集的日子,当时就决定去找他们母子。
还好,他们母子都在,也并没有否认事情的经过,在记者的劝说下,当时应承会到小陈家看望其家人。
然而,之后我又给小陈的父亲打了几次电话,一是问申报烈士的事办的如何,二是了解一下那家人有没有去过他家。令人失望的是,那家人并没去过小陈家,一次都没有,甚至,一个电话也没有打过。
无语,无奈,气愤!作为一名记者,我们是没有权力也没有办法去强制受益者必须与牺牲者家人联系,可是,我们无权,你们就可以无心吗?
悲愤难平,骨梗在喉,可是,于事无济。
我们常说“铁肩担道交,妙手著文章。”然而记者终究不是万能的。
记者 韩晓芳
找真相 路途艰辛
随着新媒体的日趋发展,为了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我选择了挖掘平阳庙宇文化、武术文化、战争文化及其他历史文化。
“你这是转型,有先见之明。”这是夸奖的朋友说。“这是个苦差使,见不到当事人后代,找不到历史遗留痕迹和依据,写出的文章难以引起关注。”《洪洞金石录》主编李国富老师告诫,世上不论什么,每个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最长的也不过是100年,纵观古今,只有文化才能留千古。”他又用这样的话鼓励着我。
近3年来,我回顾整理了平阳文化的稿件,还真不少,有的还成了系列报道。但再看一看每个稿件的来历,却总感到有点不值。有的稿件是用两年的时间,登门造访三次也见不到人。采访年近90岁的老人,上门总不能空着手,想了解真相就得付出,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每每听到读者对我说:又看到你写的文章了,唤起了我们对过去的回忆。”这时心里又感到一丝欣慰。
记者 王隰斌
负重任 辛酸自知
2014年12月份,我接到本报要创办小记者团的任务。从此,我心里只有三个字“小记者”。
接下来的日日夜夜,我白天忙小记者,晚上梦里也是小记者,时常晚上想到激动时难以入睡。由于过度操劳,嗓子开始疼痛,一个多月都没有好,但我依然奔波在报社与学校间。
从写策划方案、到小记者报名,从策划活动、到活动实施,我都身体力行。可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我一边组织小记者活动,一边还要写稿件。
为了把小记者活动开展好,我白天往返于报社与学校之间,晚上又听课件,希望小记者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起来。那段时间,我独自一人在外租住民房,房内没有网线,我也没钱买电脑,为了看课件,晚上两元钱买饼充饥后,又回到单位听课,有时一直听到晚上10点多才回家。
5元、10元、20元……我把省下来的钱,一张张叠好,放进一个钱包里,计划凑足后购买电脑,以便更好地工作。
如此一来,我把全部精力放到了工作上,孩子总是见不到我,抱怨着说:我想妈妈……”每次听到这里,我内心无比难过,泪水潸然而下。
偶尔周末会接孩子回家住,但记者行业的性质注定我们并没有固定假期,每次承诺孩子周末带她去看电影,但总是没有时间。孩子的一句话触动了我:每次跟着妈妈都要早起。”听到这里,我一把抱住了孩子,声音有些沙哑地安慰她:妈妈会补偿你的。”
在创办期间,有嘲笑声,有责怪声,也有赞美声,创办小记者团,你又享受不了太大的利益,你图什么呢?”我是含着眼泪将这篇稿件写完的,我何尝不想做个好妈妈、好女儿、好妻子,但我又是个外柔内刚的女子,既然挑起这份担子,就注定与“小记者”结下不解之缘。
记者 郭秀婷
守初衷 无怨无悔
还记得2011年5月9日,我刚刚踏入记者这个行业时,我暗自发誓,我要认真做好这份工作,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2011年底,我采访了一起日杂店失火求助的事件。在掀开日杂店门帘的那一刻,我惊呆了!微弱的灯光下,一名男子抱着一个刚刚两岁的男孩蜷缩着围坐在火炉旁取暖,旁边站着一个6岁左右的孩子,头发蓬乱穿着明显大几号的衣服哆哆嗦嗦地搓着被熏黑的双手。这样的场景让我心头无比酸楚。
这名男子告诉我说,他是河南人,有三个孩子,由于租不起房子所以在日杂店屋后自搭了住房,在取暖过程中因电线老化而失火。那次的失火,三个孩子没了睡觉的地方,更没有过冬的衣服。而且两岁大孩子的手脚也被烧伤……还没等事主说完,我的眼泪满溢。临走时,我放下了自己的名片和100元钱。
我匆匆赶回家熬夜写稿,希望可以通过稿件,让热心人士帮助失火家庭走出阴霾。可当捐款之后,实际的矛盾出现了,那就是“爱心”与“午餐”的抉择。这样的捐款,我不知做了多少次,以至于个别月份,我月初钱包鼓鼓,月中钱包瘪瘪,月末回家蹭父母。
慢慢地我开始变了。我抱怨当记者挣得少,以至于为了月薪3000元的助理工作而选择跳槽。2012年4月,我跳槽至一家房产经纪公司做助理,每天轻轻松松打文件写材料,老板说让写什么,我分分钟就能搞定,工作一切都得心应手。进出公司车接车送,我庆幸自己好运连连,再也不用像当记者的时候,骑着车子风尘仆仆地赶路。这样舒坦的工作,让我几个月间胖了十斤,慢慢地我开始加入售楼员的茶余饭后聊天话题,听到他们聊天内容都是些华而不实,句句离不开利益的琐事。
“这难道就是我向往的工作吗?在这里我真的能实现人生价值吗?如果不是在报社苦练写作,我又何以能胜任助理的工作。在浮华的生活背后,我又能学到什么?”于是,我又回到了报社这个大家庭,我想起了自己曾踏入记者行业的誓言。人生路上有多少个十字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面临选择,无论如何选择,如何实现,都不能忘了原本那个“自己”,事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记者 祁欣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