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记者也会“流泪”
在一些朋友眼中,记者常常是缺席的“迟到大王”;在一些受访者眼中,记者常常是无所不能、神通广大的“无冕之王”。然而,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在采访过程中时常会遭遇“不快”和“质疑”,甚至因为委屈而痛哭流涕的一个普通女人。
今年8月,在报道“全面直击我市‘幼升小’倒计时”这一新闻的过程中,我和另一名女同事深入市区几所小学,现场采访“幼升小”最后的准备情况,以及家长们领取“报到通知书”时的感言。然而,我们前往市区一所公立小学采访时,刚一开口表明采访的来意,那边一个所谓的学校“负责人”开口冲着我们便是一声训斥:都是正常的招生工作,有什么可报道的,出去!出去!”
尽管一开始便遭遇“当头一棒”,但凭借着女记者特殊的“抗压强度”,我们二人依旧是以微笑应对“蛮横”,继续向对方耐心解释着此次采访的目的、意义之所在。此时,看到校园通知栏上张贴有“入校须知”和“开学必备”的重要信息,正当我们准备拍摄下来作为写作素材时,这个“负责人”却推搡我们,接着吼起来:拍什么拍,捣什么乱,叫你们出去,没听见啊,快走!”
面对这样的情形,说实话,对于我们两个女人来说,真有瞬间朝那个大嚷大叫的“负责人”对应回去的冲动。然而,在我们的心里却有一个声音:冷静,冷静,完成采访要紧,不能因小失大……”就这样,直到我们走出校园大门,那个“负责人”依旧在大门口死死盯着我们的去向,从他如此“敬业”的举动来看,可能是一名保安。
采访路上的酸楚,不仅来自于陌生采访者的不屑与刁难,就连家人也会偶尔因为我的“身不由己”而发出埋怨与不解。
今年9月24日7时45分,一名年轻女子从彩虹桥跳入汾河企图自杀,幸好被汾河景区执法巡逻大队的队员们奋勇救起,彰显了见义勇为、人间大爱的正能量。
为了能够第一时间全面、准确、如实地报道事件的前因后果,我和一名摄影记者前往事发现场进行详细调查。因为事件涉及的采访者较多,且必须一一针对性采访,因此,耗费时间相对比较长。然而,就在当天,由于老公工作时间的关系,家人提前过中秋节,全家老小十几口人中午12时准时在吉县老家,等待我们二人归来。
“看看!都12点半了,等回到家就快两点了,全家人都坐到餐桌前等你呢!就不能快点吗!”也许是着急赶路,老公的一句话,瞬间戳中了我委屈的“泪腺”,眼泪止不住的吧嗒吧嗒往下流。
回到老家,待聚餐完毕,回过神来的老公不知如何表达歉意,他一个暖暖的拥抱却再次惹得我泪如雨下。不过,我知道,这泪是甜的。
记者 成华
尝甘苦温暖相伴
2012年1月,怀着对新闻工作无比憧憬的心情,我开始了临汾晚报的记者生涯。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已是4年时间。
回想这些年的工作经历,感触颇深,曾有过面对采访对象时的手足无措,经历过熬夜加班写稿后的身心俱疲;也曾有过新闻稿件首次发表后的欣喜和自己取得成绩受到肯定的兴奋,但更多的则是自己对新闻行业的热情、期待和憧憬。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报道,晚上8时编辑打电话要修改稿子,因为这是一篇负面新闻,所以大家都格外慎重。我打车赶到单位修稿加班,一直忙到晚11时才走上回家的路。第二天早晨起床,我打开微信,看到编辑凌晨发的内容“终于回到家,晚安啦!……”顿时,一阵心酸、一阵感动。我明白,编辑的背后是记者的深入一线、奋笔疾书,主任的修订审稿、社领导的审定签发,那一夜,注定这些人也在挑灯夜战。然而,我知道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职责,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认同了编辑、记者这个身份,那就只能前行。
做媒体真的是一件很残忍的工作,它像一个巨型的“吸人机”,一旦工作起来,会将你的时间、生活彻底打乱,饮食无规律,节奏常混乱,压力无穷大,常常为了赶稿子而忘记吃饭,甚至是为了工作而忽略了家人。
去年,我连续3个月没有回家,直到订婚时才见到父母。当天晚上妈妈在电话里说:你从来没这么瘦过,也从来没有这么长时间不回家,实在不行,别干了。”听到妈妈这么说,我对她发了脾气,妈妈在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说了一句:妈妈只是心疼你。”便挂了电话。电话那头儿的“嘟嘟”声敲打在我心上,是那么心痛,泪水如涌泉般模糊了我的眼。事后的第二天降了温,第三天爸爸妈妈便出现在单位门口。看到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父母等在大门口,我一阵心酸。妈妈说:天气降温了,给你送毛毯。”
结婚后,我们的生活很拮据,即使这样,老公也不过问我工资的事情。他总说:你挣得够你花就行。”可是,我发现他越来越忙,远没有谈恋爱时自由轻松,常常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偶然的机会得知,他如此辛苦的原因,竟然是因为怕我压力太大。
成为一名记者后,我认为自己应该有担当和责任,在采访中遇到阻碍的时候,依然能够坚强面对;在双腿发抖的时候,依然能够向前迈进。未来的日子里,我会走得更加坚定。
记者 梁娟
当记者并不简单
去年记者节那天,看着朋友圈里很多大学同学都在发有关记者节的信息,我就在心里默默发誓:明年的今天,自己也要过上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时隔三日,2014年11月11日“光棍节”那天,机缘巧合之下我有幸成为了临汾晚报记者部的一分子。
当一名记者是我上大学后一直坚持的梦想。上大学时,我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像范长江和邹韬奋那样的大记者,让自己的名字彻响大地。”这个目标支撑着我努力前行。
很多人都认为记者是一个很“牛”的职业,凭着身上的“光环”可以随便采写,可以帮别人解决很多问题。于是乎,我们就成了他们手中的“枪”,甚至还要依照他们的意愿指哪儿打哪儿。
记得是今年6月份,记者部接到热线:一名女士买了房子之后,因为不合适,想退房,但是开发商却迟迟不肯退还定金。
接到热线之后,我跟另一位记者一起去了解情况,骑电动车顶着烈日从市区一次一次往城东跑。最后,开发商终于答应3月之后退还定金。
第二天,热线当事人再次打来电话,本以为我们帮她解决了定金问题,她会对我们说声“谢谢”。哪料到,对方开口就说:“我这个事情你们不能报道,如果敢报道的话,你们就等着跟我的律师见面吧!”
听完对方的电话,瞬间就觉得6月的暑天如同寒冬腊月般冰凉,只想对她说:“记者不是你们手中的枪,我们只是帮你解决问题,所写事实告知读者!”
对于我来讲,作为一名记者,身体的累和心里的苦不算什么,因为思想上早已经做好了准备。但是,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记者、理解记者,配合记者的工作,不要再拿记者当枪使,也不要再拿记者开涮,因为记者也是普通人。
记者 杨杰
遇冷眼依旧探寻
成为一名记者将近3年了,曾经以为这个职业有“光环”的感觉已慢慢褪去,面对挫折,从难以忍受到努力应对,所有这一切,都是心中的那个梦想支撑着我。
对于文化的情有独钟,让我开始了地名故事的探寻,然而采访的过程却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一样,总有让人灰心丧气的磨难。
为了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到街巷历史,我和同事经常在街头巷尾奔波,有时还要到家户里去问,运气好会遇到和蔼可亲的采访对象,运气不好则被当成骗子。
记得在体育街附近了解一条巷子的名称时,走街串巷间,看到了一间外观古朴的小院,我和同事兴致冲冲地敲门询问,在听到来意后,小院主人避开问题,一直抱怨新闻媒体不懂得关心民声,最后我只能一无所获地退出去。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走进一个小商店询问时,被店主“我不清楚”和完全怀疑身份的眼神“赶”出了门。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记者应该是这样的形象——动动手指头就能解决问题,张张嘴巴就可以排解难题,其实,这是一种错觉。记者采写的背后,那些汗水和泪水不会让人看到。
365天随时待命,十八般武艺都得精通,风雨无阻才是常态。在不被理解的挫折面前,虽然有时让人无可奈何,但探寻历史、追溯真相、传承悠久的临汾文化,支撑着我一路前行。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