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民生事业快速发展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临汾新闻网讯 在过去的一年内,大宁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要务,围绕“六大发展”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动力,努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保持了持续增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势头。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该县围绕发展主线,坚持实施林果富民战略,大力推进“优质苹果、设施蔬菜、高效养殖”三大基地建设。全年新增苹果经济林4000余亩,总面积达12万亩以上,其中挂果面积2万余亩,产值达1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153元,成功创建了国家级水果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设施蔬菜在巩固提升传统品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带动作用,全年生产各类瓜菜3万吨,产值达2250万元。养殖业蓬勃发展,全年生猪饲养量达6万余头,改扩建猪、羊养殖基地6个,生产有机肥料8.34万吨。特色产业为农民致富插上了金色的翅膀。
新型工业实现突破。该县坚持把煤层气、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绿色新能源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工业发展的重点。全面完成了2亿方煤层气产能项目,钻井40口,全年产气1000余万方。完成了煤层气液化调峰项目前期手续和1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测风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工作。实施了小冯新区道路铺设、路灯安装、园区绿化等附属设施工程;鑫辉电子、治诚科技两家企业销售收入达1450万元,吸收劳动力200余人。4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已通过省发改委立项,以招商引资方式引进3家承载企业。同德化工、辰康公司等企业不断扩大市场规模,生产和销售运行平稳。工业强县步伐逐步加快。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该县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编制完成了控制性规划和9个专项规划,实施了城西路改造、城南路旧城改造等工程,完成了205套公租房、150套经济适用房主体工程,建成了悬索桥、步行桥、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实施了看守所和拘留所、昕义桥加宽等工程,启用了10万平方米供热站,铺设改造城市供水管网2公里、供气管网10公里、供热管网5公里,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全力实施“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宜居示范”四大工程,完成了宁大线公路改造23公里,山头至仁义公路15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改造11处,改造村级幼儿园2所,建成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84个村级文化场所,安装广播电视卫星设备2349套,改造农村危房520户,完成了11栋移民楼房主体工程,启动了省市县宜居示范村创建工作,为人民群众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生态治理成效明显。该县依托生态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工程,新增造林面积3.85万亩,新修梯田8300亩,整理基本农田5700亩,修筑和改造生产道路24公里。全县范围内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有序进行,全年空气质量二级天数稳定在361天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淘汰黄标车和报废老旧车223辆。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改革步伐不断加快。该县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项目减少到102项,6项非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取消。完成了政府部门“两清单、两张图”的编制工作。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建设,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加快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行了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了51个村委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开展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对8个软弱涣散村和390个问题进行整改;加快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完成了工商和质监、卫生和计生、粮食和发信等部门整合工作;扎实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共清理车辆174辆,稳定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各项改革举措的实施让百姓得到了实惠。
民生事业快速发展。该县继续推行了十五年免费教育,实施了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办学条件基本均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民生,完成了太德乡、太古乡卫生院周转宿舍和业务用房及25个村级卫生室建设任务,实施了医疗能力提升工程,县人民医院创建“二甲”医院顺利验收,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91%。社会保障全面落实,开发了就业见习、三支一扶和基层公益性岗位,实施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全县城镇新增就业61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持续增加,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劳有所得、学有所教。
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长远谋发展。该县四套班子同舟共济、合力共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使全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民生事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大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侯耀强 刘磊 李小虎)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