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熹微的晨光洒满大地,微风轻拂着宁静的小村,走进大宁县三多乡太仙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朵朵白色的苹果花,它们连成片、结成海,让人心生惬意。
太仙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经济条件落后,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业和外出务工。按照县委、县政府林果富民的发展思路,从2014年开始,经多方考察,在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指导下,太仙村种植了400亩矮砧密植苹果树,开始了矮砧密植苹果科技示范园的探索之路。
据三多乡乡长李小虎介绍,矮砧密植苹果树具有树体小、密度大、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的特点,可采用半机械修剪,大大减少了果园管理工作量与劳动强度,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弱少的问题,减轻了农户的耕作压力。“矮砧密植苹果树2年开花,3年挂果,5年就进入产果期,6年后亩产苹果可达到2000公斤—2500公斤,每亩产值可达到10000元以上。”李小虎说。“苹果示范园的建设有助于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是一条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尽管矮砧密植苹果树有着普通乔化苹果树没有的优势,但起初太仙村的村民并不买账。太仙村党支部书记冯俊产回忆起示范园建立之初的场景:“村民对新品种有抵触情绪,我们就挨家挨户地讲解有关矮砧密植苹果树的优势和前景。”面对村民的消极情绪,乡领导多次开会动员党员干部带头,并组织部分果农外出吉县、北京昌平参观学习,让大家开阔视野、放手发展,苹果园终于初步形成了规模。
太仙村苹果示范园的建立离不开大宁县县委、县政府和县扶贫局的大力支持。2015年,依托连片开发扶贫资金,太仙村又新建了400亩矮砧密植苹果树,看着示范园的规模一点点扩大,村民们的热情也在一步步高涨。为了让村民更加详尽地了解相关种植技术,乡政府一班人多次上太原向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专家请教并签订了为期5年的技术服务协议,解决了村民种植的后顾之忧。
有了技术,硬件设施也不能少,太仙村是出了名的“十年九旱”,灌溉一直都是困扰村民的大问题。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扶贫资金517万元,乡政府实施了太仙村苹果树基地节灌工程。该工程实施运行后,新增了管灌工程和涌泉工程500亩,改善了灌溉面积1000亩,彻底解决了太仙村苹果树灌溉难的问题。“政府不仅让我们免费学技术,帮我们解决困难,还给我们补贴,这么好的事情,我们当然要积极地做好!”太仙村村民高云目高兴地说。
建园以来,三多乡政府积极引导,鼓励果农在苹果园间种以西瓜、谷子、大豆为主的低秆作物,既确保了新栽果树的成活率,又保证了农民的前期收入。目前,太仙村已经被确定为国家级水果进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基地。未来,乡政府将积极与国内水果进出口公司联系,努力扩大销售渠道,提升苹果效益,使太仙村矮砧密植苹果科技示范基地真正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记者 安月琦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