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贺卫华一家孝老爱亲的故事
临汾新闻网讯 没有患过褥疮,没有一丝气味,衣服穿戴整齐,面色红润,神态安详……26年前,一次意外事故,大宁人贺志明高位截瘫,生活无法自理,幸好有四个儿子和儿媳妇轮流陪伴、精心伺候,他的身体一直很好,脸上总是挂着开心的笑容。他们一家孝老爱亲的故事在大宁县的街头巷尾被传为美谈。
近日,笔者来到贺志明家,正逢大儿子贺卫华和小儿子贺晴华在给老人翻身、按摩,这是多年来他们兄弟几人每天的“必修课”。“照顾老人天经地义,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没啥可采访的!”贺卫华朴实地说。不一会儿,小儿媳房丽红端来一盆热水为老人洗脚,五岁的孙女在一旁给老人唱起了儿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令笔者深受感动。
说起26年前的那场灾难,贺卫华眼含热泪。那是1990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父亲在给朋友帮忙时遭遇三轮翻车事故,摔下几十米高的悬崖,众人急忙将他抬进医院,医生下了“高位截瘫”的诊断书,家人肝肠寸断。在临汾住院4个多月,花光了他们东挪西凑的1万多元医药费。那时候,父亲42岁,母亲40岁,四个儿子中贺卫华年龄最大,但也只有20岁,其他几个兄弟还都在上学。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一下子让他们手足无措,父亲这根顶梁柱倒下了,这个家可咋过.....
父亲出院回到家里后的头几年,在妻子和几个儿子的悉心照顾下,身体有所恢复。
然而,祸不单行,1996年,日夜操劳的母亲又患上了肺癌,在46岁时撒手人寰。男儿有泪不轻弹,贺卫华有泪也只能往肚子里咽,他不能让弟弟们看到他流泪,他必须振作起来,从此以后这个家就要靠他来扛了。
短短几年间,两位亲人一个瘫痪在床,一个离开人世,面对这样双重的打击,兄弟四人没有被击垮,而是团结一心共渡难关。
他们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床打水烧水,准备洗漱用品,8点前为父亲备好可口的饭菜。然后,他们给父亲擦洗身体、喂饭、做按摩等,尽心尽力地伺候。父亲不能在炕上躺得过久,需要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他们就轮流推上老人上街散心,无论春夏秋冬从未间断,不让老人受一点委屈。
日子一天天过去,兄弟几个辛勤劳动,家里的经济情况逐步好转,他们也都先后结婚成家。手头宽裕了,他们就商量着给父亲买一套商品房,可父亲坚决不同意,说还是旧地方住着舒服。贺卫华劝弟弟们,父亲既然习惯了老屋的环境,就让他住着吧。
多少年来,他们兄弟四人争着伺候老人,已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论谁出门办事,必须给贺卫华这个老大请假,事情再多、工作再忙,老人跟前时刻不能离人。为了方便照顾父亲,小儿子专门和老人同住在一个院里,每天喂饭喂水、洗手洗脚、换洗衣物、打扫卫生……就连夜里睡觉也竖着耳朵听着隔壁的动静,只要听到老人有响动就过去询问有啥需求。
说起几个儿媳妇,老人更感动,逢人就夸“我不仅有几个好儿子,还有几个好‘汝子’(大宁土话,意指女儿)。”四个儿媳妇一个比一个勤快孝顺,剪头发、刮胡子、剪指甲、喂饭、推老人晒太阳等,一样也不少。儿媳妇们还轮流为老人做饭烧菜,尽量迎合老人口味。“为了让老人吃得开心、住得舒服,我们受点儿累没什么!”小儿媳房丽红说。
受父母的影响,老人的孙子辈也非常孝敬爷爷,一有空就过来看爷爷,给爷爷讲讲外边的新鲜事,顺便帮着干点儿家务活。说起老贺家,街坊邻里都很羡慕,称赞他们家儿孙贤孝、家风好。周围的年轻人受其影响,竞相孝老爱亲,社会风气也越来越好。
(侯耀强 杨瑛文)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