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而大宁县太古乡的果农并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大都在冬剪苹果树。仪里村刘双平一脸自豪地说:“我家的苹果在村里举办的展销会上夺得”苹果王“冠军,一斤卖到3.6元的好价钱, 每亩果园收入1万多元;现在趁着冬闲赶紧把果树修剪好,等一开春再把肥料上足,希望来年能有个好收成。”言为心声,刘双平的真情流露就是对太古乡党委、政府全力开展脱贫攻坚的最好褒奖。
党建引领 打造脱贫新引擎
太古乡位于黄河西岸,共辖7个村委、52个自然村,有 1370户4466人。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认真落实扶贫政策,全力破解攻坚难题,干群携手闯出了一条脱贫攻坚新路径。
党建引领,凝心聚力。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出征,真正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形成了“乡党委书记、乡长总负责,分管脱贫攻坚副职具体抓,三支队伍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层层分解任务,传导压力,构建了责任明确,合力攻坚的工作体系,确保贫困户不脱贫、干部不脱钩。
紧盯目标 狠抓落实。按照县委“1354”的工作机制管理,层层签订帮扶责任书,以群众“点菜”、政府“下厨”的方式,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致贫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制定帮扶措施和脱贫计划,不让一个贫困户在小康路上掉队。
精准发力 激活产业发展棋
贫困,“贫”在产业,困“在发展,太古乡集中全部力量,整合扶贫资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精准实施”靶向疗法“,支持农户靠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
有机苹果,覆盖全乡。太古乡从 2008年开始发展苹果产业,经过10 年努力,全乡果树总面积10018亩,7个贫困村实现产业全覆盖,其中挂果面积达6800余亩,总收入达到2000余万元,可带动贫困户285户952人逐步脱贫。他们还在处鹤、仪里两个村委投资100万元,实施苹果“水肥一体化”项目建设,发展管网灌溉面积800亩,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争取农业综合开发扶持资金实施果园灌溉项目,实现了垣平地全覆盖,使苹果成为农民群众的“致富果”。
生态脱贫,稳定增收 。太古乡组建了4个造林合作社,共有239户贫困户参与,实施了10209亩荒山荒坡和退耕还林工程,贫困户能够就近打工,增加收入。同时,实施了有机红薯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在后腰村栽植红薯240亩,坚持无害化生产,严禁使用化肥和农药,注册了商标,打开了市场。实施现代生态畜牧养殖工程,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使60户贫困户靠养牛实现稳定脱贫。
夯实基础 真情为民谋福祉
“自从2017年搬出土窑洞,住上新平房,宽敞明亮、安全舒适,真是要感谢县、乡领导对咱的关心和帮助。”坦达村的一位贫困户喜迁新居,脸上溢满了幸福与满足。
太古乡在7个村委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使 1472人住进了新房。同时,实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新建了蓄水池12个,改造输水管道1.1万米,解决了贫困村“饮水难”的问题。认真落实教育、医疗等扶贫政策,全乡18名贫困学生享受到了“雨露计划”资助,4名贫困大学生每人领到了5000元的资助。严格按照村卫生室建设标准,新建了6个行政村的卫生室建设,实现了小病不出村、急病能缓解、大病保稳定。全力保障政策兜底,全乡贫困户中共有低保户145户247人,特困供养户31户36人,贫困群众充分享受政策红利。目前,全乡7个村委实现了文化广场全覆盖,百姓们农闲健身娱乐,心情舒畅,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中,太古乡2015年至2017年脱贫238户657人;2018年脱贫168户514人; 2019年要全部完成贫困村退出,这里的4000多位乡亲们踏上了致富的快车道。正如村民们所说:“路通了,水来啦,苹果产业发展起来啦,我们的幸福生活就在眼前啦!”(侯耀强 樊懿慧)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