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流水叮咚孩童歌声 好日子就在这村落里

2019-06-28 08:55:0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道教村的幸福生活,看得见、摸得着,比蜜还甜!”这并非道教村人的自吹自擂,素有“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的道教村,的确担得起这份夸耀。

  6月18日,记者从大宁县城一路向西,来到曲峨镇道教村。背靠丘陵,面迎青山,昕水河由东向西穿过……初夏时节的道教村绿荫如盖,流水淙淙,好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来我们村参观的吧?”“李书记在‘爱心公益超市’哩。”“找见他就行了。”……村口围坐着的村民见生人进村,便猜到了来意,虽然是你一言我一语,可句句是重点。他们口中的李书记是道教村的“第一书记”李孟涛。

  记者前脚踏进“爱心公益超市”大门,村民房建平后脚就跟了进来,“李书记,找你‘算下账’。”说罢,房建平将一个档案袋递给了李孟涛。“好、好、好。”李孟涛一连三个“好”字,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原来,房建平带领村民给村里修建了4个垃圾池,活干完了来找李孟涛结算工料钱。

  “要看村子的变化,那你来得可真是时候,走,带你看看我们村里的古董。”跟随李孟涛的脚步,记者走进了与爱心公益超市相邻的道教村乡村记忆馆。木铲、木犁、老烟袋、粮票、纺车等农村老物件一字排开,向来访者“述说”着乡村文化记忆。

  房建平指着木铲说,“搁以前,现在正是收麦子的时候,每天收完麦子,回来就得用这木铲扬麦子。”透过乡村记忆馆的窗户,看着整洁平坦的道教村党建文化广场,房建平回忆说,“现在的文化广场就是以前的麦场,家家户户都在这儿顶着日头使劲干活,生怕变了天,下雨把粮食毁了。”

  乡村记忆馆里有100余件老物件,全部来自道教村村民家中。今年4月底,道教村开展了“贡献乡村文化记忆馆老物件”活动,让李孟涛没想到的是,大家都纷纷把家底翻出来,争相捐给村里。村民们都说,“放在自家窑里也是搁着呢,放在乡村记忆馆里还能让大家有个回忆。”

  记住的是乡愁,留下的是乡情。今年“五一”假期,放假回家的学生们参观了乡村记忆馆,“这个是我爷爷家的。”“这件是我叔叔家的。”“没想到咱们村里还有这么多‘古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无不透露出对“家”的自豪。

  上午11点30分,道教村日间照料中心逐渐热闹起来。这个中心刚建成一个月,每天中午,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都能在这里吃上一顿香喷喷的午饭,包子、米饭、炒面……一周保证菜式不重样。

  “大家稍等,马上就开饭了,今天是花卷和烩菜。”李孟涛大声吆喝着,生怕老年人听不清楚。房如恩回头冲着李孟涛点了点头,“现在的日子可是好得很,好吃的、好喝的啥也有,养老金发着,看了病还能报销,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今年85岁的房如恩说自己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当时吃不饱、穿不暖,小时候吃了不少苦,现如今终于“苦尽甘来”,“人要知足呀!”

  “教化有道,道在教化。”道教村村名起源于这句话,它也见证着整个村子的巨变。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帮扶下,道教村于2018年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逐步确定了以苹果、樱桃、甜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作为重点产业,以家畜养殖、中药材种植等为辅的发展方向,并将依托花卉种植园区、医用橡胶手套厂,打造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前些年,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外跑,去挣钱。这几年的变化很明显,大家都愿意留下来,跟村集体共奋进。”今年67岁的房廷重已担任道教村党支部书记33年,他的心里还装着一个大计划,“下一步打算结合村里的地理优势,发展乡村旅游项目,让大家的腰包再鼓一些。”

  昕水河的流水叮咚作响,孩子们的笑声爽朗动听,道教村的幸福日子也正在“拔地而起”……

  记者 刘静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