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记者通过对市区街巷命名规律的调查中了解到,从以姓氏、特殊建筑、地物地标、担负功能等元素的判断,解放路名字的来历愈加清晰。怀着一份敬仰之情,一种很想知道这条街道背后故事的情愫油然而生。
往昔城内羊肠道
“解放路的来历,和临汾解放分不开,临汾城是在1948年5月17日解放的,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新中国成立后,这条城内的小土路被正式命名为解放路,有着很强的纪念意义。”9月21日上午,在对解放路来历的采访中,今年82岁的原临汾铸造厂退休干部王天成告诉记者,我虽然没有参加过这场战役,但是小时候经常听长辈们说起,尽管几十年过去了,但这场刻骨铭心的战役一直记在人们心中,没有这场战役的胜利,就没有临汾的今天。”
讲述着过往的点点滴滴,王老带记者走进了他记忆中的“解放路”。
“解放前,解放路很窄,是条弯弯曲曲的小土路,周边主要以土木结构的房屋为主,那时候的路北都是庄稼地,路南则处于人、地混杂的情况。你看,像咱们现在站的这个位置(平阳广场东),在解放前属于城墙外,而在平阳广场往南的位置,属于城壕沟。”王老说。
缅怀历史得其名
“1948年3月至5月,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晋绥军区部队一部的配合下,对临汾城内国民党守军进行了攻坚战。年初,解放军攻克运城后,临汾成为国民党军在晋南的孤立据点。为全部解放晋南,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发起临汾战役,组成由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任司令员的前方指挥部,以坑道爆破为主要攻城手段。”王老介绍,提起临汾攻坚战,不能不提挖坑道。多年来,在日寇和阎锡山的盘踞经营下,临汾城壕沟交错,碉堡林立,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坚固要塞。在城外,敌人依托高地、碉堡、壕沟、雷区、铁丝网、暗道等防御设施,构筑了四道环形防线。城内构筑有纵深阵地和地道工事,由于“卧牛城”西临汾河,地势险要,南北空旷,不利于部队隐蔽攻城,只有东关可破袭,但有敌人重兵把守。
“通过与敌军的激烈交战,肃清外围之后,解放军继续采用坑道战术向临汾城逼近。5月17日,解放军在临汾城墙上炸出了两个约三四十米宽的缺口,解放军攻克城池,临汾宣告解放。”说罢,王老指着不远处的平阳剧院说,那里大概就是当年城墙被炸开的位置。”
对于王老的说法,记者在今年86岁的老人霍根仓那里得到了印证。“临汾战役被列为全国八大攻坚战之一,我军分别采取以上下两条坑道爆破为主要攻城手段,战斗空前激烈,敌我双方苦战72个昼夜,晋南重镇临汾于1948年5月17日宣告解放。毛泽东主席曾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提到这场具有特色的攻坚战,临汾战役载入了解放战争的史册。”
如今繁华车马喧
随后,记者查询《临汾市志地方志》找到了解放路的历史足迹。解放路是临汾城内与鼓楼东、西大街平行的一条大街。1948年5月17日,解放军在临汾城东城墙炸开一大豁口,攻入城内,取得临汾攻坚战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由此缺口向西开通一条大街,后又向东延伸直达东王村,形成贯穿临汾城东西的主干大道。
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当时那条不知名的小土路上的房屋、土地,已被现代化的商铺所替代,路面也由之前的城墙砖演变成柏油路,后经一次次拓宽改造,发展为现在的模样。
解放路虽为东西走向,但四通八达,以鼓楼为坐标,分别与鼓楼南北大街、科委巷、广宣街、平阳南北街、迎春街等众多道路相交,成为通衢大道。
文/图记者 亢亚莉 潘华玲 实习生 颉金娟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