晾晒玉米侵占桥面
修复后的石狮子
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一座石桥静静地伫立在曲沃城外,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桥洞中丝丝阳光穿射而过,一旁的新桥上车流不息。“交里桥,七面窑,七十个狮子,八十个桃,中间还有二十四个挨打猫”,这首为当地人所熟知的民谣中,描述的正是这座有300余年历史的古桥——交里桥。
古香古色 犹如凌波长虹
在多数曲沃人的心中,这座古桥凝聚着儿时的珍贵记忆。金秋时节,记者有幸目睹了交里桥的芳容。
交里桥的桥身古香古色,酷似卢沟桥和赵州桥,七孔桥洞形似蟠桃,长约三百多米的桥面两侧雕龙刻狮、镂猴塑桃,整座石桥愈显精致漂亮。据当地人介绍,交里桥至今已有330多年的历史,桥面和桥体均按当时的高标准修建,能同时通过四驾马车。远眺石桥,犹如凌波长虹,蔚为壮观。
《曲沃县志》中记载:此桥建于清康熙年间的1670年,系邑人韩生芝、任之枢、任之栋募建,捐资捐工者不计其数,比如西杨村的皮匠杨中和、下裴庄村的弹花匠王怀孝等均有碑可考。”
传说悠久 蕴含深刻寓意
交里桥名字从何而来?在桥上发生过哪些传说故事?带着诸多疑问,记者找到了对当地文化颇有研究的66岁老人宋进才,父辈们口口相传的故事深深地烙在他的脑海里。
交里桥下有条大河流经,古时这条河水非常清澈。河的两岸住着两户人家,打柴家儿子名叫樵,打渔家女儿名叫鲤,两家共饮一河水,时常往来,樵和鲤产生了真挚的爱情。
突然有一天,清澈的河水变黑了。一条黑龙来到这里,无恶不作,并且想把鲤抢掠到遥远的紫金山,当压寨夫人。樵见状挺身而出,解救心爱的姑娘。
经历重重磨难,樵在紫金山顶峰与黑龙展开了生死搏斗。最终,樵凭借坚强意志和无畏勇气,将黑龙砍死在黑河之上,成功解救了心爱的姑娘,樵和鲤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为了方便两家的往来,他们就在河上修了一座桥,取名“樵鲤桥”。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其名字变成了“交里桥”。
美味四溢 曾为朝廷贡品
在交里桥西侧,众多写着“交里桥饸饹面”的店铺内人头攒动,色香味俱佳的地方特色小吃吸引了众多顾客。
曲沃饸饹面又称“河漏面”或“河捞面”,面条圆润爽滑劲道,汤汁咸酸香辣令人荡气回肠。特别是加上当地的米醋,果真别有一番风味。交里桥饸饹面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风味小吃。相传,当年慈禧太后逃亡西安时,曾享用过,赞不绝口。
她回到北京后还时常惦念,让地方官员进贡,交里桥饸饹面一度成为朝廷贡品。
“在樵前往紫金山的途中,每逢饿了,便盛上河水把面条煮熟,放些当地特制的米醋,摘些草叶就着吃,这也是饸饹面的来历之一。”宋进才说。
亟待保护 现状令人堪忧
早在十年前,随着车流量的增大,交里桥已经不能满足来往车流量通行的需求,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曲沃县在交里桥的北侧修建了一座新桥。长此以往,古桥渐现落寞。
“小时候,这座桥上还能看到民谣里所说的蟠桃、石狮子和挨打猫,但也是残缺不全,经常有人过来搞破坏,精致的雕塑被毁坏得十分严重。看到这一现状,县里出资将桥上的栏杆和雕塑进行了修复。”宋进才指着桥头一截断掉的栏杆痛心道,经过修复后,还有人随意毁坏,希望相关部门能多加保护。
站在交里桥头,300余米的桥面被农户家晾晒的玉米占据了一多半,为保护桥面而设置的栏杆被挪到了一边,桥洞下河水流量稀少,眼前的一幕不禁让人心生惋惜。(郭秀婷 弓佩玉)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