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蒸糕吃 步步登高年年有

2015-10-22 16:16: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提到过重阳,很多人都会想到唐诗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虽然多地流传着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但在临汾一带,吃糕、送糕是这一天的“重头戏”。

    根据《平阳府志》、临汾县志》等史料记载,临汾自古以来,就有吃糕、送糕的习惯。据说,这和登高是一回事。“古时,为了登高避祸,重阳节这天要搬一次家,全家老少一起出动。可是普通的庄户人家,总感觉有些吃不消。后来,有人认为‘糕’与‘高’同音,不如‘九月九蒸糕吃’。于是,吃糕就取代了登高消灾的规矩。”家住尧都区土门镇的杨吉光老人道出这一习俗的来历。

    “不同地区,重阳糕的做法各有不同。临汾盛产小麦,重阳糕便以白面、红枣为主料,也就是现在常见的‘糕馍’。”杨吉光老人娓娓道来,其实,重阳节在古代除了避祸的含义外,更多是怀古思亲。这天,小辈们要拿着‘糕馍’去探望家中的长辈,为长辈祈福、祈寿、祈平安,也表达出自己情切切、意沉沉地思念着长辈。”杨吉光老人说,河西一带还有“给姑姑送糕”的习俗。结婚第二年,媳妇的娘家要给女儿蒸制一个直径一尺左右、厚二寸左右的白面枣糕,由媳妇的弟弟或侄儿送来。枣糕上一般要装饰凤凰、牡丹、花鸟等面塑,取祝愿阖家平安、健康长寿、荣华富贵、指日高升之意。

    此外,临汾还流传着“九月九,年年有”的民谚。住在解放东路生资巷的乔牡丹老人作出解释:重阳节当天,不仅要给老人送糕,还要在早上给老人做寿面,中午给老人包饺子。意谓丰收之后不缺粮食,家家户户通过改善生活,表达对节日的祝贺和对未来的期许。”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