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大南门,位于鼓楼南大街,相传之所以被命名为大南门,是因为这里过去是把守“卧牛城”南关的要塞。
为了追寻那久远的记忆,12月19日,记者来到了大南门,试图在这里寻找尘封历史,然而,结果是令人遗憾的。不过,值得高兴的是,通过沿街走访,记者在一处名为环城南巷的巷子里找到了几位老居民,并探寻了一条名为“沟南巷”的巷子和曾经的那座“守卫”南城墙的瓮城。
城墙外的老户人家
“我是1973年搬到这里的,那时候周围是一片荒野,我现在的房子已经改建了三四回了,之前是土窑洞,后来盖成瓦房,再后来修成楼房。”在位于鼓楼南大街路西的环城南巷(东西走向)里,83岁的老居民罗承学对记者说,“我是四川人,刚到这里时几乎没有人家,我家这房子后面紧挨的就是当时的城墙,而从房子到院前的墙根在当时来说被称为瓮城。”说着,老人带着记者来到了门外的墙根处,以前这墙外就是城壕沟,因为污染严重加上住户越来越多,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被填平,但填平过程不是一下完成的,而是各家各户陆陆续续自己去弄的。”
沟南巷的历史痕迹
沿着环城南巷一直往西走,路北方向有一条“上坡路”,经询问,这里属于一家医院的家属院,穿过小铁门可直达贡院西街。
而在环城南巷路南方向有一条宽约4米的巷子,被老居民称为“沟南巷”。那么,多为小独院的巷子为什么被称为“沟南巷”呢?
83岁的邓生智老人为记者解开了疑惑,沟南巷”,顾名思义就是城壕沟南边的巷子。
而对于城壕沟的具体位置,邓生智老人首先肯定了罗承学的说法,并详细述说了大南门的具体位置及自己和这座瓮城的不解之缘。
“瓮城子”里叙说缘分
“这个巷名是在1973年以后才有的。我是1972年在这里开始建房的,现在这个位置属于鼓楼南城墙外瓮城。”谈起几十年前初到这里的场景,邓老感慨地说,“我们都管这个地方叫瓮城子,我家是这条巷子里的第一户人家。那时候站在我家门前看去,周围‘一望无际’,在门前深约20米的地方就是城壕沟,之前的瓮城城面很宽,我家的大门位置就属于当时城墙上走铁轮车的地方。过去老百姓要进城,不能直接进入大南门,得在瓮城里先等着,等到当官的从路中间过去后,老百姓才可进城。”
记者查询资料了解到,据康熙四十七年纂修的《平阳府志》和其他史料记载: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因城旧重筑。景泰初年(公元1450年),再行修葺。其城周长十一里二百八十八步,高四丈五尺,外包以砖;池深二丈五尺。城四边各建一门,东门叫武定门,西门叫和义门,南门叫明德门,北门叫镇朔门。城门外各建月城,俗称瓮城。
鼓楼南的前世今生
那么,之前与它相邻的鼓楼南大街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那时候的鼓楼南哪有这么宽啊,羊肠小道的土路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就泥成了一片。”邓老的女儿、60岁的邓丽英对记者说,除了道路泥泞不堪外,印象最深的就是荒凉,那时候,一到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就得赶紧回家,因为常有狐狸、野狗‘来串门’,我家的院墙是用一些歪扭的树枝栅栏弄起来的,就是防它们的。”
邓老接过话茬说:现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位置,以前是一片砖瓦窑。大约到了1975年左右,这里才大面积的有了人家,这种荒凉的氛围才得以打破。”邓老回忆说,也就是随着人口的增多,每来一户人家就开始填埋门前的城壕沟,慢慢的城壕沟被填平了。
“随着城市的发展,鼓楼南大街宽阔了,过去的荒凉也逐渐被繁华所替代。”邓老感慨地说。
记者 亢亚莉 潘华玲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