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巷承载历史变化,新巷记录城市发展。近日,记者在尧都区东关路一带走访时,明光巷的历史再一次见证了城市的发展。
城壕边上还迁地
明光巷,地处东关路东头路南,南北走向,北起东关路,南至九中路,西与李熬胡同一巷相邻,往东可通往临钢。
对于明光巷的来历,很多老居民都表示不知因何得名。“我在这住了40多年,原来没有这个巷子,因为那时这里住的人少,零散的房子建在原来的城壕沟上,后来住的人多了,才慢慢有了路。至于巷子为啥叫这名真不清楚。这里连路灯也没有,到了夜晚黑灯瞎火。”66岁的居民张女士笑着说。
记者在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所编《临汾历史地理研究》一书中查询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壕沟逐渐被城市垃圾填埋,七十年代,东关一带居民为建住房,挖占东城墙、拆卸城砖,城墙遭受重大破坏。
几经询问,记者终于在老临汾人张秋景处找到关于明光巷的一些“老记忆”。“这一带还没住人的时候,是原来东关大队的打麦场,大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巷子形成后才有了这个名字,应该有一定寓意。这里住的人都是临汾最早的拆迁户,在城市建设时期,市区内将平房小院拆除,为这些居民在东关桥头一带盖起了房子,这里几乎都是还迁房。”
铁路专线小巷成
记者从巷子北口进入,一路向南走,发现明光巷紧挨着一条铁路,道路两旁除一家石化设备公司外,其余均为普通民居。
张秋景回忆,铁路在临汾解放前就有,主要是为南机场运送货物的专线,周边住户增加后,这条铁路仍在使用。而石化设备公司的位置原来是一家煤场,之外,现在这一带分布着很多家收废品的摊点。“明光巷现在可通往水门街、九中路,巷子南头和曾经东关的‘遇公门’相距不远。”
沿着铁路往南走去,曾经身单影只的铁轨,如今有人家和巷子伴随,临汾城市的建设也在这变化中蓬勃发展。
记者 亢亚莉 潘华玲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