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通背拳有了好消息

咸丰版“序”作者水落石出

2016-02-17 11:06: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原来有许多这样的手抄本,都被通背拳爱好者借阅了,现在就剩下这几册,这些都是我在洪段、公孙堡、白石等地教书时,当地的武术世家的后代赠送的。”2月4日,年近古稀的洪洞县公孙堡村人王年贵介绍。

  痴迷通背拳的老人

  认识王年贵纯属偶然。2015年,记者与公孙堡村村民王小牛相识,在他的引见下来到王年贵家中。王年贵患有糖尿病,饱受病患折磨,说话有气无力。但一说到洪洞通背拳,老人眼前一亮,顿时打开了话匣子。“儿时老姑夫徐克明教过拳,我也向表叔徐风山学套手,跟舅舅学套路,在王万鹏、王泽生等师父门下学拳、学对练、学器械。”

  1967年,王年贵在临汾师范毕业,之后开始教书,直到2007年,40年间从没有中断过习武练拳。“虽然家中有家务,学校有教学任务,但对武术的钟爱,特别是对拳谱的痴迷一直钟爱有加。”王年贵说,虽然教了不少弟子,但能坚持下来的不多。

  拳谱是老一辈武术家的看家之宝,武术是悟下的,是靠坚强的毅力磨练出来的。古拳谱是武术套路的定势,也是镜子。其招式是靠师父身传口授,再加上自己的理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洪洞通背拳的师父、师兄弟都很看重拳谱,没有这层关系,根本看不到真正的拳谱,更别说借出来阅读。

  “那时唯一的奢好就是临摹拳谱。”向师父借出的拳谱如果还迟了那就等于失去了信用,下次就很难借到,向师兄弟借同样如此。

  王年贵刚工作时,年轻,精力旺盛。只要借到拳谱,他就会利用课后的所有时间临摹。“樊一魁大师的8本巨著,我临摹了两套,现在留下的是其中之一。”

  老人有4册上百年手抄拳谱。从内容看,是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马牧许知源版本,没有图解,只有吉晓林先生原序,许知源的通背后序和详(许)兴源的通背序。

  早先的“通背序”作者不详

  洪洞通背拳第八代传人樊汉武先生2013年编著《洪洞通背拳》称该序为“咸丰本又序”。他摘录该序的结尾“余皆诸君详言之不敢复”,樊汉武先生注:因时间久远,保存资料缺损,此序作者不详,见谅。”。

  而2014年,记者在洪洞南邰村韩灵虎处看到复制的许知源《通背行拳》拳谱中的该序也是到“余皆诸君详言之不敢复”时便戛然而止。韩灵虎是从其岳父梁德元处复制的,而樊汉武则是在1970年代从师兄梁德元处手抄。两个“序”,一个复制、一个手抄,一脉相承,弥足珍贵。

  当看到王年贵的古拳谱时,经过详细比对,该序完整,还发现个中奥妙。序的结尾是“咸丰四年甲寅闰七月二十有八日,简邑详(许)兴源,引泉氏书于马牧杏花坞子精舍”。

  通过咨询赵城李国富老先生,他认为“详(许)兴源”可能为“斋号”,引泉”是该序作者的“字号”。因为古时人都有斋号和字号,而人的名字则很少有人知晓。如果是名人,其字号和斋号要比名字响亮得多。

  该序有了作者,而且序又比较完整,依浅薄理解,该序大意为:山有数万,只有五岳是最有名的,水流百川总要归大海。人世间,拳虽然有许多,但通背拳是集其所有而大成。所以说通背拳是山中之岳,是波澜壮阔海洋。

  “详(许)兴源”是不是斋号?

  真姓名何许?带着疑问,记者翻出2014年寻找许知源的资料。果然枊暗花明又一村。

  当年在许氏17世许连锁(已故)拍到他编撰的许氏家谱。从家谱中看到“兴源,锋四子,字引泉,议叙九品。葬西坡下路北茔”,是马牧许家第十世先祖。

  许锋是许家第九世先祖,家谱上列有4子。长子敦源,字春泉。次子知源,字晓泉。三子新源,字石泉。四子兴源,字引泉。

  看到此记载,基本可以断定“详兴源”的“详”字是古人手抄时的笔误,应为“许兴源”,因为“引泉氏”正是“兴源”的字号“引泉”。

  从该序中可以看出,许兴源也是一名热衷于通背拳的弟子,有良好的武术功底,而且得到第二代通背拳传人张懋斋(张秀德)、贺怀壁的亲传。许兴源高度评价“拳虽多,而通背实集而成……是拳中的山岳河海也”。可见,许兴源还是洪洞通背拳的评论家。

  记者 王隰斌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