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农历三月初十,女娲故里——洪洞县侯村两台大戏共庆女娲生日。女娲与伏羲研究专家刘北锁与春水创作的《女娲伏羲之歌》在侯村舞台、娲皇庙连续演出,轰动空前。
女娲补天与盘古开天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当天,占据侯村舞台的是运城市临猗眉户剧团,在娲皇庙舞台演出的是河南青年豫剧团。
在戏曲准备开演前,古稀老人刘北锁朗诵着他与春水共同创作的《女娲伏羲之歌》“女娲补天阙,伏羲画八卦,中华民族的圣火从这里点燃,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由这里生根。”
娲皇庙的正殿广场,村民和十里八乡的乡亲将演出场地围得水泄不通,该村的威风锣鼓伴随着鼓点不断变换队形,他们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女娲陵共有两个陵,一个为正陵,一个为衣冠冢。”刘北锁介绍,两个陵皆在庙后,东、西相距四十九步。这种墓葬形式在全国少见。
刘北锁表示,明清两代,官方清明祭祀的帝陵中,湖南炎帝陵52次,陕西黄帝陵43次,而女娲陵则有72次,每次祭祀都会雕刻与祭文相关的石碑,女娲陵应该有72块石碑。
刘北锁老人1997年退休,每年都要从西安回到故乡,近20年的时间,由一个军工人员变成了女娲文化的研究者。
“女娲、伏羲是东方的亚当、夏娃。修复女娲陵对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刘北锁虽然身在外地,但一直关注和研究女娲文化及女娲陵的修复工作。
正是抱着这样的期盼,刘北锁和春水创作了《女娲伏羲之歌》,并请温恩宁先生谱曲。
记者 王隰斌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