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大院——太岳中学三分校旧址

2016-11-02 10:52:33 来源:临汾新闻网

    “80多岁的李从德老人阔别苑川几十年后,带上他编著的《沧桑岁月》回到了家乡,我陪他到他曾经上过学的‘新院’、奎星楼,战斗过的苑川堡、兴唐寺等地跑了几天。”10月中旬,洪洞苑川村古稀老人关树贵讲述2015年8月份李从德重返家乡时的情景。

    “新院”完整保留之谜

    “新院”是洪洞苑川保留比较完整的清末民初建筑群。10月25日,记者电话连线了李从德老人,老人对“新院”作了详细的解释。

    “新院”主人姓高,1938年2月27日,日本鬼子占领赵城后,高家将大门用砖严严实实地砌封。太岳山脚下一带的抗日根据地几年间被日本鬼子扫荡数次,但因高家墙体结实、高大,且院内无人居住才得以幸存。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霍赵抗日根据地稳步扩大。我党领导的赵城抗日政府为解决根据地儿童上学、消灭文盲、培养人才等方面的问题,成立了赵城第一抗日民主高级学校,校址选在了苑川的“新院”。曾在该校就读的许多洪洞籍人士在回忆中简称该校为“一民高”。

    “新院”是“一民高”旧址

    随着赵城第一抗日民主高级学校的成立,高家砌封的大门被拆除。“这座院落在当时的苑川是‘新建’的,标准要好于一般百姓的住宅,因此当地人称‘新院’。”李从德老人说,1942年至1945年他就是在高家大院读书的。

    高家大院的主院大门坐北朝南,门拱有漂亮的砖雕,门楣雕刻着“贻谋燕翼”四个大字,有深谋远虑、荣昌子孙之意。进了第一道门就可以看到影壁,过影壁左转是大院的二道门,门楣上雕着“慎枢机”,意思是“戒慎不要多说话,多说话容易触犯到众人,灾难困厄从此处开始。”从两道门楣雕刻的成语能看出高家宅院设计者的文化底蕴。

    “进了大院,南边是一个大厅,里边没有一根柱子,是做教室最理想的房子,只可惜去年回苑川时已经坍塌。”李从德惋惜地说,房子梁心板上清楚地写着“高岭松、高岭元”两个人名,但没有标注建造于哪一年、建造工匠的名字。

    该院作为“一民高”学校时,东西厢房是学生宿舍,北房是老师宿舍。东西厢房各有两个精美对称的佛龛,点缀着整个院落,突显了当时的文化信息。

    “新院”还是太岳中学“霍赵分校”旧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李从德12岁,高小毕业后他便到赵城人民剧团当演员,参加了庆祝抗战胜利和赵城解放演出活动。1946年2月,他在广胜(下)寺又一次走进了学校。不过这一次走进的是太岳中学三分校。太岳中学是太岳区的最高学府,是一所以“培养抗战建国干部”为宗旨的干部学校。

    李从德的回忆与“太岳中学的前世今生”一文记载“第三分校设于洪洞广胜寺”相吻合。不过学员们都称三分校是“霍赵分校”,因为这个学校的大部分学员来自当时的霍州和赵城根据地。从此,李从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46年8月,太岳中学从太岳区腹地沁源县李成村搬到了广胜(下)寺。这时,太岳纵队(后改为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陈赓司令员与周希汉旅长率领第10旅来到赵城,准备第二次解放赵城。这时李从德已经是太岳中学九中队的学生了。

    陈赓司令员是看着太岳中学成长起来的,他利用战前空隙前来看望老战友、时任太岳中学校长刘舒侠(解放后曾任太原市副市长、山西省委宣传部部长),陈赓司令员视察了学校的教学与训练,顺便游览了广胜寺,赠送给学校一些机枪、步枪及弹药,增强了学校的自卫能力。学生们也有幸目睹一代抗日名将的英姿。

    为支援第二次解放赵城,学生们都到各地做支前工作,李从德和几个同学在明姜镇设茶水站,为沿途向赵城进军的战士们送茶送水。

    解放洪洞、赵城战役结束后,1947年7月,李从德与部分学生回到了苑川“新院”继续学习。此时,北房东屋住的是语文教师高光远(解放后任赵城中学校长)和历史老师武光天(解放后任临汾一中校长),北房西屋住的是炊事员,东西厢房仍然是学生宿舍。

    1948年下半年三分校并入二分校后,学校搬到了沁源县下兴居村,李从德从此离开了“新院”。

    实地察看太岳中学苑川分校旧址“新院”时,正逢连绵秋雨。关树贵老人踩着泥泞看了“新院”再看奎星楼,他告诉记者,“奎星楼也是霍赵分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图记者 王隰斌


     

责任编辑:王伟

上一篇: 五城联袂古晋都

 

下一篇: 近郊访古宝峰院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