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去115的乘客注意了,请在河汾路北站下车。”5月23日下午,在105路公交车上,乘务员热情地提醒着乘客。此时,记者也跟随众人下了车,并随机对其中的几名乘客进行了采访。
市民揣测“名”何来
记者:您好,请问您知道这里为什么叫115吗?乘客郑先生(65岁):这里以前有个医院叫115,好像是根据这个名称而来。
乘客任先生(33岁):以前这里有个115公交汽车站,应该是根据这个命名的。
乘客陈女士(43岁):我家是洪洞的,我每次回家的时候都在这里坐车,人们都叫这里115汽车站。
告别几名乘客,记者一路打听,115”属临汾经济开发区滨河办事处南孝村管辖。为此,记者一路向南,来到了南孝村。
居民孙连慧(80岁):这里以前有个115部队医院,非常出名,115是这个部队的番号,所以人们都习惯称呼这片地方为115,我家孩子小时候还在这个医院看过病。先有医院,后有车站,现在车站已经搬到贾村那边了。
居民于先生(80岁):115是部队医院的名称,你看见对面那个“新立医院”了吧,115医院就在那儿……我了解得不多,我带你去村里的老年人活动中心看看吧,那里有几个老人应该知道。
随后,在于老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该村的老年活动中心。
七嘴八舌“议”缘由
在记者说明来意后,几名正在打扑克、下象棋的老人停下了手中的“活计”,与记者聊了起来。
“115是部队的番号”这里有个部队医院”原来115在石家庄呢,后来115的总部把他们调到这里了……”老人们七嘴八舌地向记者介绍着。
当记者询问,115医院的建立及“退出”时间及地址时,78岁的邓忠老人说,115医院来这的时间很早了,具体时间我也说不准。在路西方向的那个新立医院所在地就是当时115医院的旧址。临汾市向阳路高级学校这块儿,也是115医院的旧址。”“115的总部是在石家庄呢。”这边话音刚落,那边82岁的邓禄章老人接过话茬,总部叫白求恩医院。”“是呢,115是部队的番号。”曾任南孝村村干部多年的79岁老人许司玉说,是在搞‘三线建设’的时候来到这里的,总部是白求恩医院。后来的115公交汽车站都是根据115医院命名的。”“医术高,我们以前还在那里看过病,也经常有西山五县的人来……“78岁的宁兆武老人说。
老人们在对115医院给予肯定的同时,开始回忆起过往。
“以前除115医院、小麦研究所外,其余地方全都是地,虽然离城这么近,可是去趟城里并不容易,大概是在1986年以后才开始有了变化。”许司玉老人说。
“当时是土路,特别窄,车马骡子走的时候,轱辘基本上有半截都在土里面。能在路上看见一辆汽车都觉得特别稀罕。”邓忠老人补充道。
“全都是地,现在咱们叫的北外环路以前也没有名字,只是通往地里的一条小路。只记得从北外环往建设路走的时候,得爬一个很高的坡,我们都叫它‘老牛坡’。”宁兆武老人说。
回忆录里“看”答案
部队番号、汽车站。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两个关键词。
对于记者提出的115医院“退出”的时间,老人们表示比较模糊,建议可通过新立医院、向阳路学校建立的时间来推断。
随后,记者通过上网查询了解到,临汾市新立医院创建于2000年,临汾市向阳高级学校创建于1995年。由此可见,115医院的退出时间大致为1995年至2000年之间。原北城汽车站(115汽车站)也于2013年8月份开始拆除。
此外,记者经过查询相关资料及记载了解到,115医院第一任院长、原28军后勤部副部长、90多岁高龄的王友增曾回忆:1970年,根据北京军区命令,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3所改编为第115野战医院,驻临汾。115野战医院于1970年3月13日正式挂牌,1983年更名为286医院,1986年11月转隶属关系,移交给63军189师。
通过全院员工的不断摸索,实践总结,医院的治愈率、床位周转率、门诊接诊量在北京军区11所野战医院中排名第二,成了晋南叫得响的医院,为军队医疗及地方病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院后,115医院先后派出医疗队,深入大骨节病多发的安泽、古县,为解除群众病痛走遍了山区村村落落,检查出13000多例大骨节病患者。经过治疗,其中9620人治愈或基本治愈,恢复了劳动力。同时为当地培训了千余名医务骨干,有效控制了大骨节病的蔓延。
《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13家报刊、电台专题报道了115医疗队防治大骨节病的成果,国家北方病防治领导小组转发了安泽防治大骨节病的经验总结。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虽然115医院已不存在,但是,医院为临汾人民作出的贡献深深地印在了尧乡儿女的记忆里。
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