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盛世修谱寻根万里

2018-03-13 09:37:3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3月11日,尧都区土门镇土门村王氏八甲支100余后裔会聚先祖立家之地,发放《土门八甲支王氏族谱(草本)(一卷、二卷)》。

  “盛世修谱寻根万里,太平创业八甲祖训”,当天主持发放家谱的王来朝介绍,经过家谱编纂人员几年的辛勤努力,《土门八甲支王氏族谱》与大家见面,了却了许多老前辈的夙愿,也圆了全体族人的心愿。土门八甲繁衍至今共二十二分支,一支一支咨询,一家一家登记,深入各家看家谱,到荒野山岭抄石碑、拓碑文,历经艰辛,编纂人员曾到陕西米脂柳子里寻根,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据了解,土门八甲支王氏因明代中期战乱频繁,导致家谱失传,到20世纪20年代,虽然重修家谱,但在艰难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家谱也遭遇不幸,但是只要在土门村说到“八甲支”无人不晓。

  编纂人员介绍,祖辈传知,八甲支”一族由先祖王秉先带领家人于元末明初从陕西柳子里上王庄迁到土门,距今已近600年。查阅一、四、八、十甲王氏族谱,都是同一时代元末明初、同一村落陕西省米脂县柳子里迁土门村的。

  家谱记载:现居土门村王氏四大支脉,以八甲人口最多,达两千余人。明末清初时期,八甲支王氏在土门中心街中段建有祠堂一座,抗日战争以前每年春节和清明节,全族男丁集聚祠堂进行拜年祭祖活动,按照辈分大小依次致礼、仪式隆重,规模宏大,因此各支关系明确,辈分清楚,互相问候按辈分称呼。

  历史资料记载,自1213年至1231年,蒙古兵与金兵在平阳一代征战20年,战火惨烈,百姓伤亡严重。元初从陕西关中地区向河东平阳大量移民充填。到元末,山西的战祸少,成为周边居民的避难地,人口急增至400万。元代立国前后百十年,都有从外地移民山西的情况。土门八甲王氏与一甲、四甲、十甲王氏在元末明初迁往此地繁衍生息便是佐证。

  位于土门村西南的堡子也是一个佐证。记者曾听父辈说,那个堡子原来叫永昌堡子,因为闯王李自民的年号为“永昌”,为保自身,聪明的王氏后人在“永”字一捺上加了一个“日”字,将堡子的名变成“昶昌堡”,李自民的起义军没有毁损堡子;清乾隆年间,王氏后人在堡子里大兴土木,躲避战乱,也避开了清代历史上的复“明”文字狱,保护了王氏后人。

  记者 王隰斌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