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史话:名扬华夏的平阳文士

2018-04-09 09:08:1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作者 乔忠延

  根据当时的学校状况,徐昆制订了《学规八条》、《禁约八事》,不仅在县学实行,而且镌刻在官署墙壁,时时警策自己。他一贯奉行“教人先器识后文艺”,也就是先学做人,再学知识。据说,他还曾在平阳故里教过学生,慕名前来求学的人很多。他曾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编成22卷的《眉园日课制艺》,成为其时学习的主要课程。

  热心于教育事业的徐昆没有淡忘科举功名,仍然一次又一次赴京考试。功夫不负苦心人,徐昆终于中了进士,这是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而他已经是66岁的花甲老人了。66岁的徐昆当了内阁中书舍人,总算求取到了功名。这个官是掌管宫中文书起草、记录翻译和缮写的七品官,经一定年限可外补“同知”,或直隶州“知州”,还是十分受重用的。只是,徐昆再没有外补升迁,一直在任上干到80岁去世。显然,他和蒲松龄先生一样,才华横溢却不适宜混迹官场,好在他还算跻身于其中,说起来比蒲公幸运多了。不过,也许是这幸运损伤了他的才华施展,他的志怪文章终归没有超越了前辈蒲公。

  尽管如此,徐昆也是继蒲松龄之后颇具声名的作家。他著作颇丰,先后写有《易说》《毛诗郑朱合参》《书经考》《春秋三传阐微》《说文解字长笺》《诗韵辨声》《诗学杂记》《古诗十九首说》《春花秋月诗》《雨花台传奇》《碧天霞传奇》等10余部,前面谈到的《柳崖外编》也是他的一部名著。

  除了著作,徐昆还有剧本问世。《雨花台》《碧天霞》《合欢竹》等剧本都出自他的笔下。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碧天霞》,该剧取材于话本小说《锦香亭》,并参考了洪升《长生殿》的部分情节融爱情和政治为一体,突出了忠与奸的矛盾冲突,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一直到近代仍在上演,蒲剧、晋剧、碗碗腔等剧种多有改编演出。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