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战役中精彩一幕——杨成源用步枪击落敌机

2018-05-16 23:21:5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阅读提示    一枪打下一架敌人的飞机!这不是“抗战神剧”,这是临汾战役中真实的一幕。解放军70团1营2连的临汾籍“神枪手”杨成源用意大利79式步枪击落了一架国民党战机。

    滔滔汾河水滋养了勤劳质朴的尧乡儿女,也见证了这块红土地上的英雄传奇。在临汾解放70周年纪念日之际,记者专程探访了住在尧都区乔李镇南侯村的老英雄杨成源。这位92岁的老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讲述了那段大快人心的往事。

   临危请命 一枪灭掉敌人的嚣张气焰

    杨老15岁参加革命,16岁入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参加过100多次战斗,次次都是冲锋在前的突击队,屡立战功。

    回忆硝烟四起的战争岁月,已是鲐背之年的杨老思绪依然清晰。在他心中,最难以忘怀的战斗是临汾战役。他娓娓道来:1948年4月,我所在的解放军70团(团长段龙章)1营2连,在连长马伟旺的带领下,隐蔽在王住园(后合并于上樊,即现在的下康污水处理厂西)村河沟崖下的枣林地。连队接到前线指挥部的命令,要求各部队想方设法击落国民党战机。”当时,猖狂的国民党战机飞行很低,来来往往,反反复复在他们隐蔽的区域或侦察,或扔炸弹,或扫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杨老时任70团1营2连重机枪排长,他虽然只有20岁出头,却遇事沉着、善于思考,很快就掌握了敌机的飞行规律。他回忆道:敌机从城南机场起飞,顺城东外围飞至城北折向城西,在临汾城上空绕飞一圈,再回南机场起点。每架敌机都是这个模式,次次不离我们隐蔽地的上空。”“击落敌机的机会来了!”杨老当机立断,他把射击敌机的想法向马连长汇报,马连长当即批准。杨老怕射击敌机时暴露目标,为了避免战友的伤亡,全连战士都去土窑洞躲避。

    他独卧枣林地射击敌机。

    1948年4月12日,是杨老参军打仗以来最辉煌、最值得骄傲的一天。他选好最佳射击方位,仰面躺卧在地,枪把紧抵右肩,双手紧握枪杆,左脚朝天,用力蹬步枪背带上环处,目盯准星,枪尖顺着低空飞行的国民党战机。依照飞机的高度、飞行速度,约在飞机前7米处,他猛扣枪机,只听“砰”的一声脆响,子弹射向狂妄的敌机。

    刹那间,只见敌机机身轻微晃动了一下,像醉汉一般失去控制,直线朝前俯冲。先是右机翼冒出两点白烟,迅疾拖成两股白气,眨眼间白气速成滚滚浓烟。伴着巨大的爆炸声,这架敌机一头栽向临汾城西北方的洪堡村一带。

    “击中敌机后,连队中年龄最小的战士李文玉,他是咱临汾曲沃人,第一个冲出窑洞,蹦着跳着,兴奋地喊着‘打着咧打着咧’。”杨老激动得连比带划,眼前仿佛出现了70年前的那一幕:全连战士兴奋地蜂拥而出,分享这一胜利的喜悦。

    令杨老更为自豪的是,从这一天起到1948年5月17日临汾解放,被这一枪打怕的国民党飞机,龟缩在机场一个多月再没露头。

    再立战功 成功阻击鼓楼北残敌

    杨老用步枪击落敌机的消息传出后,成为轰动临汾、山西乃至全国的特大新闻,震惊了当时的国民党南京政府和山西土皇帝阎锡山,有力地打击了临汾守敌梁培璜,极大地鼓舞了临汾攻坚战参战部队的士气。

    1948年5月17日,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爆炸声,临汾东城墙炸开了一个大缺口。是夜,杨老所在的连队冲进城内,由东向西准备攻占鼓楼,负责封锁、阻击鼓楼北残敌逃跑路段。在烘炉台遇到一伙北窜之敌,经过短暂激战,重机枪排和2连失去了联系,掩护中断。

    “重机枪排没轻武器,每人只有几枚手榴弹。当时夜色黑暗,视力模糊,看不清前面是敌是友,我们不敢贸然行动。”杨老说,安排战友原地驻守后,他只身冲到烘炉台,一条壕沟横在眼前,天黑路生,不知壕沟深浅,不敢贸然下跳。他犹豫了一下,前后左右不见一个战友。借着壕沟对面敌军的火堆光一看,壕沟不深,他顺势溜了下去。壕沟里净是烂瓦渣,惊动了壕沟上的敌军。敌军在明火处,他在暗处。敌军没看清面目,误认成“自己人”,便问他找谁。

    “我干脆地回答,找2连连长。”杨老笑了起来,巧的是,壕沟上的敌军番号正好也是2连。趁敌军还蒙在鼓里,我一边掏手榴弹一边顺着壕沟朝北跑,以防不测。没等我跑出几步,敌军就发现情况不对。那时,我军穿着臃肿的棉衣,而国民党军戴大沿帽,穿较单薄的军装。”敌军随即开枪,打在壕沟上,溅了杨老一领口土,他就势甩出两枚手榴弹。被打怕的敌军像惊弓之鸟,没再射击,哄散逃跑。借着手榴弹的爆炸声,杨老跳出壕沟,在一小坡处找到马连长和通讯员。通讯员不幸牺牲,马连长负伤倒地。杨老赶忙拽起连长,招呼着战友掩护重机枪排,迎着零星的枪炮声直向鼓楼冲去。

    我军2连没放一枪一弹,敌军已逃,鼓楼已空。为争取时间,2连马不停蹄,一鼓作气冲向小北门,堵截、俘获国民党残敌100多人。至此,胜利完成了堵截、阻击鼓楼北残敌的光荣任务。

    生死擦肩 机场引蛇出洞受重伤

    在杨老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战斗险些让他丢了性命。

    他清楚地记得:在临汾战役打响的前10个月,即1947年7月,我们还打过临汾飞机场,我因此受了重伤。1984年离休时,我碰到打机场时的老战友王有旦。他还调侃我,说‘老伙计大难没死,真有后福。打机场时,我还以为你被炮弹炸死咧,真没想到你还活着!’”1947年7月的一天夜里,警卫4团(70团的前身)团长段龙章率1营战士、时任通讯班长的杨老、通讯副班长梁登源潜入临近机场的村子,俯瞰机场,观察敌情。实际上,打机场是假,引诱临汾城守敌是真。目的是引蛇出洞,进一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午夜时分,段团长一声令下,战士们把准备好的手榴弹投向飞机场。顿时,爆炸声四起,火光冲天。接着机枪、步枪炒豆似的哔哔叭叭响了起来。

    “冲啊”杀啊”的呼喊声四起,意欲引诱出守城之敌。可是,狡猾的敌人怕遭遇解放军大部队的伏击,龟缩在营房不敢露头,只是用山炮、迫击炮远距离向警卫4团轰击。

    突然,一枚炮弹落在杨老附近。“起初,我扑倒在地,脑子还没糊涂,身上也没什么感觉,只觉得脊背后头像是落了一些沙石。想起身站立,试了几下,可胳膊腿不听使唤,咋都动弹不了,浑身没劲,这才意识到负伤了。”杨老回忆道,渐渐地大脑迷糊,神志不清,再后来失去了知觉,不省人事。”天明时分,杨老醒了,扭头左右一看,他同牺牲的战友被摆成两排,安放在大韩村的一个院子里。此时此景,他心里明白了,大家可能认定他“光荣”了。这时,他高喊:咋把我扔这儿没人管了呢?”听到呼喊声,卫生队的人说:快,还有人活着,抬回来!”当年的解放军医疗条件差,在没麻药的情况下,杨老忍着剧痛,坚持让医生从后背取出了3块弹片。第4块紧贴脊梁骨,炸得又深,医生试着用镊子探取了几次都没成功。医生试取第4块弹片中,他几度昏迷。医生怕他承受不了,于是放弃了手术。至此,那块弹片永久留在杨老体内。几十年来,一遇阴天下雨,这块弹片不时还在他体内作祟。

    经过简单的止血包扎,杨老从大韩经陶寺转塔儿山,去翼城老官后方医院疗养了一个多月。同年8月底,杨老伤势已轻,没有大碍,他和十几位战友请求参加了1947年9月的运城战役。

    运城解放后,杨老接受了步枪、机枪射击飞机的培训,掌握了枪打敌机的要领。因此,在临汾战役中,他才得心应手地用步枪击落了一架国民党战机。

    悼念战友 烈士精神永存平阳大地

    70年前的硝烟仿佛还在眼前弥漫,无情的炮火、英雄的战士用鲜血谱写了一首壮丽的凯歌。时至今日,杨老仍然记得牺牲在临汾城下的8纵24旅王墉旅长。攻打运城时,王墉旅长关爱伤愈不久的杨老,主动让出自己的坐骑。每每提及此事,杨老都眼含热泪。

    “那时,我的伤口虽然愈合,但未完全恢复健康。我是通讯班班长,需要向下传达指示,向上汇报战况,冒着炮火,靠两条腿来回奔跑在火线和作战指挥部之间,为赢取胜利,分秒必争,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杨老随即沉浸在昔日的战火中,“当我向王墉旅长汇报火线战况时,因频繁往返、来回奔波,我的脸色变得煞白,头上、脸上流着虚汗,一时瘫坐在地。”王旅长见杨老身体极度虚弱,怕累垮自己的战士,关怀地命令他骑上自己的坐骑。可他怕妨碍王旅长的工作,倔着不肯骑。王旅长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身体虚弱,行动迟缓,会影响通讯联络,难以了解敌情,把握战机。战场上瞬息万变,分秒必争,稍有延误,便可能贻误战机,战斗的结局很难预测。”这一席话打消了杨老的顾虑,他骑上王旅长的坐骑去执行任务。

    打运城时,杨老是通讯班长。打临汾时,他荣升为重机枪排长。1948年3月22日,他所在的重机枪排领命保护在临汾城北兴隆店前沿阵地观察地形的王墉旅长的安全,向设在城墙的敌军碉堡进行射击,封锁碉堡守敌,不给敌人喘息、露头、还击的机会,直把碉堡的方枪眼打成稀巴烂的大口子。

    “尽管安保措施认真细致,但王墉旅长不幸被流弹击中头部,倒在了临汾城下。那年,王旅长才33岁,东北大学高材生,正值大好年华,竟离我们远去,没有看到他期盼已久的临汾解放。”说到这一幕,杨老潸然泪下。

    英雄不朽,精神永恒。临汾解放后,每逢5月17日临汾解放纪念日这一天,杨老和老战友乔成栋(尧都区郭行乡人)、邓秀峰(尧都区贺家庄屯斗人),已约定成俗地在临汾烈士陵园相聚,一同悼念、追忆好旅长王墉、营长王荣昌和其他为解放临汾献身的战友。

    杨老静静地肃立在墓碑前,告慰长眠于平阳大地的英烈们:无论时间的长河怎样冲刷,岁月的流沙如何打磨,你们依然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耀指引着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奋力前进、追求幸福。”(图片由本人提供)记者李静 鲍槐记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