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寻父辈的抗战足迹》
读罢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追寻父辈的抗战足迹》一书,受益颇丰,感慨良多!
这部50万言的著述,是作者刘国柱对抗战初期华北诸战场的探访纪实,是作者献给在抗日战争中阵亡、负伤、幸存,留下和未能留下姓名的父辈们的情感之作、心血之作。
刘国柱,洪洞县人,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洪洞县政府供职时,他为政府办副主任,后为山西人民广播电台驻临汾记者站站长。长期的记者生涯,使他具备了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辨能力、深厚的文字功力,以及唯真唯实的文品和文德,这些都为他编著这部抗战巨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国柱的父亲刘福星,曾是晋绥军第35军的一位营长,后任中校参谋。抗战初期跟随傅作义、董其武参加了长城血战、绥远抗战、商都攻坚、忻口会战和太原保卫战等著名的抗日战役。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的几次大战中,作为中下层军官的刘福星,均冲锋在最前线,抗击日军,无所畏惧,九死一生。尤其是在太原保卫战中,为坚守小北门阵地,他带领预备队官兵与蜂拥而入的日军进行肉搏。在争夺阵地的反复拼搏中,他头负重伤,热血迸溅,被副官抢救出太原,夜渡汾河,经救治虽然夺回了生命,但在他的前额上永久地留下了一道竖立而扭曲的伤疤。
刘国柱为父亲赴死救国的精神所感动,决心将父亲抗日救国的奉献精神追记下来、流传下去。但当他搜集、查阅大量的当年抗日战争历史资料时,却深深感到:“父亲其实仅仅是满天银河系中极为普通的一颗星星,而我们那些父辈们,一个个,一队队,一排排,一群群,几乎都是奋不顾身、血洒疆场、舍生忘死、奉献青春和生命的铁血男儿,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都是我们这些后辈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于是,他调整思路,重新构架,将原来只追寻父亲的抗战足迹作为一个起点、一条线索,进一步扩而大之,去追寻父辈们那一代人的群体抗战足迹,记录他们献身祖国和人民的铁血精神,以让我们和我们的后辈们永远不忘血与火的历史、永远铭记曾经的奋斗和牺牲,并能够将这种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思路的调整和构架的重筑,使他的这部抗战巨著,在容量、内涵和品位上都有了一个新的提升。
有过记者生涯的刘国柱,极为重视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从2013年开始,他以古稀之年,背负行囊,孤身出行,前往父辈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考察,探访,寻觅,挖掘。在长达3个年头的漫长岁月里,他的足迹遍及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等4个省(市)50多个县(市、区、旗),包括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红格尔图、百灵庙、商都、平型关、忻口、娘子关、石岭关、太原等诸多抗日战场,行程约两万里。所到之处,无论是山崖石壁上的累累弹痕,还是青山群峰间残存的座座堡垒;无论是幸存于世的抗战老兵,还是见证过战火硝烟的耄耋老人,无不在讲述着那段沉重的历史。他还实地拍摄了2000余幅图片,查阅了相关的地方志书和档案材料,登门拜访了许许多多抗战文化学者,收集掌握了大量且有些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在占有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刘国柱既注重对涉及全局性重大战争场面的铺陈,又十分注意对细节的描写。他以抗战初期的长城抗战、绥远抗战、商都攻坚、忻口会战和太原保卫战五大战役为重点,从130多个节点上展开记述。其中,对“喜峰口血战”“《大刀进行曲》的诞生”“百灵庙保卫战”“一个人的南口战役”“黑虎掏心奇袭板垣指挥所”“忻口抗战纪念墙的诞生”“川军草衣草鞋大刀在背”“弃土莫若守土光荣,太原城我守”,以及“太原小北门阵地争夺战”所做的真实记述,都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刘国柱还以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对一些史料记载不确切之处,进行了科学分析和勘正,做到了不人云亦云,更不以讹传讹,这是十分可贵的。
《追寻父辈们的抗战足迹》是一部熔真实性、资料性、探索性为一炉的抗战新作,是一部可读之书。(周敬飞)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