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在围棋中追寻“最好的自己”

 ——访著名围棋棋手江铸久九段

2015-04-22 08:35:34 来源:临汾新闻网

    翻开新中国围棋史册,1984年举办的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史诗级纹枰对决中,当时年仅22岁的江铸久横空出世,连胜日方五员大将,一时间轰动棋坛。时光荏苒,转眼已是三十一载,当年的儒雅青年如今已须发飘白,但他对于黑白方寸的执迷依然痴心未改。4月17日,在“围棋之源·圣尧杯”国际围棋大师邀请赛开赛前夕,记者对江铸久进行了专访。
    我们的交谈首先从近些年中国职业围棋的兴盛与大众围棋的蓬勃发展开始,江铸久告诉记者,两者的关系称得上相辅相成,“现在各种类型的职业比赛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观赏性与精彩程度也与前些年不可同日而语。职业化的持续,带动了围棋文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关注围棋,对围棋萌生兴趣,这也从根本上推动了职业围棋的进一步繁荣。从围棋氛围上来看,中国已领先于日韩等竞争对手,5至10年内,中国围棋将取得领先地位。”
    “如同好的学习习惯,品位是要从小培养的,要从青少年做起,青少年时期的品位对人的一生影响深刻。”谈围棋教育话题,稍显木讷的江铸久开始有些滔滔不绝,“从最有权力的皇帝到浪漫情怀的诗人,从天文学家到军事家,无论是地位上的差异,还是职业上的差异,他们都喜欢围棋。为什么?世界上有多达六千多种智力游戏,为什么是围棋?每年西方的科学家及最好的网上游戏专家们都要进行开会讨论,每一项新的智力游戏发现之后,普通情况下,科学家们通常只要30分钟到1个小时,就可以编程击败最强的游戏高手。围棋,只有围棋,依靠着简单的规则,公平的竞技,反而是有那么多丰富的变化与内涵,是唯一电脑不能击败的。”“我教孩子们下围棋,更多的是教他们一种学习的能力,以我的经验,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今后学什么东西都很有用。这种学习能力集中体现在能管理好自己,这可能比将来能不能冲上职业初段更有意义。”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江铸久总结出对于围棋教育的独到理念,“绝大多数跟我学棋的孩子,并非一定要走职业化道路。围棋作为一种文化修养,能够让孩子更有定力。学习围棋,可以让他们在童年时期的精神世界里收获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在追寻‘最好的自己’这一过程中,培养锻炼良好的大局观,开阔的视野。用一句话总结,便是‘我可以在棋盘上输给你,但我不能在大局观、视野上落后于你’。”作为从山西走出的职业棋手,江铸久也对故乡的围棋事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临汾作为尧文化的发源地,作为围棋故乡,在围棋文化的发掘上有许多工作可做。
    只要我们能沉淀下来,系统地整理,不断地完善,相信围棋文化这一中华‘瑰宝’会在临汾发扬光大。”记者 陈明 邱睿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