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侯建兵)“桥通了,路宽了,县城更美了,我们心里敞亮多了”。这是老百姓眼中的汾西,也是汾西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声。投资1.5亿元的平安大桥上车辆穿梭,双向6车道的汾西大道正在绿化亮化,大道旁高楼林立,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今年以来,汾西县把重点工程建设和改善民生相结合,开展“服务群众年”活动,确定实施了涉及城市建设、文教卫生、交通事业等41项重点工程,实施了49件利民为民实事,倾力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
为了推进重点工程顺利实施,汾西县建立了重点工程“三体系、一报告”管理机制,即:“包联领导具体负责、分管领导配合协调、责任单位组织实施、项目法人专职运作”的责任体系,对施工企业和监理公司实行考核奖惩管理体系,“一周一督查、一通报、一排队”的督查体系,重点工程立项、预算、招投标、决算评审、竣工验收“一事一报、一企一报”的报告制度,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年初确定的41项重点工程总投资196亿元,目前开工34项,开工率82.9%,完成投资20.2亿元。
同时,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六位一体”工作,项目储备1至8月份完成785.8亿元,占年度任务的131%;项目签约完成62亿元,项目落地完成29.9亿元。目前,投资1.5亿元的高速引线平安大桥南北贯通、竣工通车;投资4亿元、长5.4公里的汾西大道国庆节竣工通车;汾西客运站、永安廉租住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等城市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县人民医院、垃圾填埋场即将投入使用,北街廉租房还迁户顺利回迁;荣辉房地产、陆尔发房地产开发项目已与拆迁户达成协议,正在开展立项、环评和用地报批工作。随着平安大桥、汾西大道的竣工通车以及县人民医院、垃圾填埋场等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建成投入使用,一个宜居的城市正在昂首崛起。
为了推进民生工程有效落实,汾西县坚持以人文本,全力以赴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助,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年初确定的总投资1.65亿元的10件(共49项)利民为民实事得到较好落实。落实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学生营养改善,推行大学生助学贷款。开展妇女健康普查惠及2000人次,落实参合农民11万人。实施农村改厕300座、户用沼气工程80户,完成89个行政村街道亮化,实施了2500余口人的饮水安全工程。开展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660人,完成劳务输出4000人。提高了1.2万名民政对象医疗救助标准。扶持4000名职工参加大病医疗,救助了10名困难劳模、500名困难职工。新建玉露香梨基地2200亩、扁桃基地3000亩,落实农机装备补贴95万元。实施了县城北环路、高速引线辅路绿化工程,建设了3G基站4个,在县城新建了2座公厕。完成了姑射山真武祠抢险维修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1万亩,建设了5个基层农技推广站。开展“4050”下岗职工养老保险补贴工作,正在落实农村居民冬季取暖用煤工作,力争10月底完成。
为了更好地稳步推进服务项目,汾西县按照市委“一百千万”服务项目推进要求,把项目敲定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大思路相结合,与农民群众的愿望相结合,与农村“定查评”工作法相结合,全县共制定服务项目561个,其中县级6个,乡镇54个、农村378个,县直单位123个。统一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并把服务项目推进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目前,561个服务群众项目全部启动,完成353个。该县把开展正风肃纪、效能提升、惠民服务、隐患排查、固本强基、化解积案“六个行动”作为全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实践途径,建立县级领导联系点46个,累计开展专题调研112次,住村调研31次,走访慰问困难户116户,化解矛盾纠纷32起。排查各类安全生产隐患413条,整改396条。县级领导认真落实包联乡镇、打非、产业发展、重点工程、信访案件“五包”责任制,主动深入包联部门和乡镇区指导工作,由过去部门单位请示变为领导干部主动到单位、到企业、到重点工程一线开展工作,累计整改各类突出问题115项。
责任编辑:付基恒
上一篇: 汾西县供电公司:延伸服务方便百姓
下一篇: 汾西县特色产业惠农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