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王隰斌)从名字来看,城南掌”似乎与“城”有着不解之缘;从地图上看,该村位于汾西县城南侧,距县城不远。几经周折,近日,记者终于来到城南掌。夜幕下的村庄若隐若现,透露着古色古香的气息,别样的古建筑风格独树一帜,成了夜幕中的美景。
该村整体建筑坐西面东,环山抱水,风景秀丽,杨树叶在阳光照射下闪着金黄色的光芒,格外醒目。远方霍山如巨龙,山脚下薄雾笼罩,此景美不胜收。
“城南掌楼登楼,在方圆十几里少见这样的村子。”看到有人拍照,几位村民围到记者跟前说:村子里有张、郭、兰、曹、闫、赵六姓,还有老院和新院的说法。”村民介绍,先祖在乾隆年间一次建造了三层建筑,后来又在咸丰年间建造了一个二进四合“新院”,但是一些精美的木雕已经被人偷走。
几位热心村民带记者来到了老院,门关上有“乾隆二十五年造(公元1760年)”的字样,门关固定了两个半圆铁板,上面有纹理均匀的线条,这是传统的“门神”。原来这处老院有260年的历史了。
65岁的郭文耀引领记者来到了新院。东房的大梁上清楚写着“主事人郭来仪、郭凤仪创修,大清咸丰岁次已未矢壬申吉旦”。
“咸丰已未年应该是公元1859年。”同行的影友对村民说。
与郭文耀同岁的张锁贵说:“原来新院到现在也有150多年的历史,按照传统的代次计算法,现在的郭家后裔距建造新院的先祖应该是第七代、第八代。而距乾隆二十五年建造三层楼的先祖,由于没有记载资料,谁也说不清了我们到底是第几代后裔。”
“听祖辈们说,200多年前先祖能在深山沟底一次性建筑三层楼阁,150多年前又能建造如此精致的四合院,在清代交通运输极不便利的情况下,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建不起来的。”几位村民说,听老一辈人说,先祖是在河南一代一代的经商发家后建造了让后代荣耀的古村落。
这样精致的古建筑、古村落在我市屈指可数。郭文耀指着“新院”开天窗的东房说,上面原来是木刻,从左到右刻着“礼耕义种、德慎行怒、智乐仁寿”,东边窑洞的门上刻有“九恩”、发祥”,字写得特别好看,3年前被恶人撬开大门偷走,现在只剩下记忆了。在场的村民说,指望村民自己保护无能为力,希望有关部门给予保护或支持。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