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回首“十二五”,战绩丰硕。过去五年,汾西县累计投资139亿元,实施178项重点工程。累计签约18个重大招商项目,总投资464.7亿元。投入扶贫资金2亿元,减贫29542人。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9.3亿元,年均增长8%。“三垣一城”大县城框架基本形成,高速公路、平安大桥、汾西大道建成通车,中部引黄汾西段全线贯通,肉鸡养殖、核桃栽植分别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32元、678元。全县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
放眼“十三五”,前景辉煌。今后五年,汾西县将紧抓国家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机遇,科学谋划,突出重点,紧紧围绕“一个龙头、一场硬仗、三件大事、三大产业”的“1133”战略谋篇布局,全力奏响“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最强音。
紧抓党的建设这个龙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该县把强化思想引领、落实“两个责任”、夯实基层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开设“汾西大讲堂”、“廉政课堂”等各种平台,引导广大党员坚定信仰、锤炼党性。从严落实监督责任,严防“四风”反弹。按照“抓好党建促脱贫,检验党建看脱贫”的思路,以“一带三创”为抓手,扎实开展“双支双树双促”活动,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锻造一支过硬的队伍。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确保贫困县脱贫摘帽。汾西县是国务院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156户、32001人,贫困发生率24.7%。为此,他们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着眼精准、综合施策,构建精准扶贫大格局。该县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精准发力,研究制定了脱贫攻坚“129”行动计划,重点抓建档立卡“回头看”。目前全县贫困人口32001人,规划发展生产脱贫17894人、易地搬迁脱贫8076人、生态补偿脱贫2510人、发展教育脱贫3736人、社保兜底脱贫3800人。每一项措施扶持多少人、扶持哪些人,都做到心中有数、明晰明确。同时,他们认真开展产业扶贫、金融扶贫、重点工程扶贫等13项扶贫行动,确保2019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全力以赴抓好安全稳定、“三垣一城”城市建设、工业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三件大事,为“六大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汾西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重大思想,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把维护稳定作为重要任务,把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保持打非高压态势,以法治汾西建设为抓手,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强化法治文化建设,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形成安全稳定新常态。同时,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县乡村卫计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健康汾西,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为如期完成“十三五”大县城战略,该县坚持改造旧城、开发新城,建设生态宜居新县城。他们以提高互联互通水平、缓解城市拥堵为重点,建设城市客运站和公交站,在新旧城之间再架一座跨河大桥,新建西外环公路,实现城市综合交通大循环、公交运输大循环。
实施集中供热、城区饮水巩固提升、旧城区东西大街改造工程,支持锦华名苑、金御华府、凤凰一号房地产开发建设,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在新区建设新医院、新高中、新街道,建设马沟水系生态公园,提升城市品位。同时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努力创建省级园林城、省级环保模范城、省级卫生文明城,“三城同创”建设生态、宜居、文明、特色新县城。该县按照省委“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要求,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实施中部引黄北掌调蓄水库建设,改造建设佃坪至姑射山、桃临线北段等7条公路。全力推进巨同塬年产120万吨、巨开元年产90万吨煤矿基建项目,加快煤电铝材一体化发展,争取其亚铝业早日建成投产,加快酸铁联产推进力度,尽快落地、开工建设。实施烨鑫公司20万吨铸造锻造项目和森茂陶瓷15万套高端卫生陶瓷洁具项目。建设装机容量10兆瓦发电站2座,20兆瓦发电站1座,50兆瓦发电站1座,启动实施12个行政村的100千瓦精准扶贫光伏发电项目,支持大型地面光伏电站落地建设,努力实现村级光伏电站全覆盖。
坚持不懈发展肉鸡养殖、核桃经济林和文化旅游三大产业,为“六大发展”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该县立足“十二五”肉鸡养殖的宝贵经验和良好基础,瞄准建设全省“肉鸡养殖大县”目标,按照“龙头带动、园区引领、规模发展”的思路,加大帮扶力度,创新运营机制,完善产业链条,使肉鸡养殖产业真正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扶持洪昌养殖公司做大做强,投资5.6亿元,新建年屠宰2000万只肉鸡加工厂一座、年产5万吨饲料生产线一条、年处理千吨病死肉鸡无害化工厂一座、年产7万吨有机肥厂一座,新建年出栏100万只养殖基地30座,配套建设年产雏鸡5000万羽的孵化厂一座。坚持“五统一、三固定”的办法,辐射带动更多群众发展肉鸡产业,力争到2020年,全县肉鸡单批存栏达到1000万只,年饲养量突破5000万只,年产值实现14亿元,直接安置农村劳动力2600人,受益农民3.1万人,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620元。他们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打造“中国核桃之乡”。投资1亿元,扩建核桃露、核桃油、核桃仁等核桃系列产品生产加工线。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每年发展优质核桃经济林1万亩,“十三五”末核桃经济林总面积达到22万亩,全部挂果后,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870元。大力发展玉露香、扁桃等经济林。修订完善核桃经济林抚育管理办法,组建专业管护队伍,全面推行科学修剪,高接换优,提升核桃品质,叫响“晋西核桃王”品牌。该县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转换发展动能的重要突破口,积极争取师家沟、姑射山纳入省市旅游总体规划,建设师家沟游客接待中心,实施姑射山生态旅游景区建设,打造师家沟、古楼、姑射山“三点一线”精品旅游线路。深入挖掘反映汾西特色的文化符号,大力推介地灯秧歌、威风锣鼓、舞狮等文化品牌,创作一批反映汾西文化内涵的精品力作,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文化产品,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汾西增添浓厚的色彩。(侯建兵 侯丽娟)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