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项目带动 专项行动推进 政策机制保障 各方合力克难
汾西脱贫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
临汾新闻网讯 日前,汾西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誓师动员,县委书记和县长给9个乡(镇、区)的书记乡镇长(主任)发出“军令状”,8个相关单位的责任人作郑重表态。此次动员行动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并以电视直播的形式向全县120个行政村和118个单位现场转播,拉开了该县向贫困发出总决战的序幕。
“十二五”以来,汾西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咬定目标脱贫攻坚,全县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底,全县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11156户32001人,5年减贫29542人,贫困发生率从47.3%降低到24.7%。
今年,汾西县委、县政府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紧紧抓住脱贫攻坚这个“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为主要对象,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四年总体规划,逐年分步实施,重点项目带动,专项行动推进,政策机制保障,各方合力攻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重点项目带动。工程项目坚持以脱贫富民为导向,以重点工程实施带动贫困人口务工增收。整合全县重点工程建设资源,统筹以工代赈、土地开发、水土保持、光伏发电、公路改造等需要劳务服务的工程项目,凡是重点工程建设中当地群众能参与的,采取组建合作社、专业队等方式,通过集中培训、提升技能,最大限度组织贫困群众参与,最大限度增加贫困群众劳务收入。到2019年,全县重点工程建设贫困人口务工人数达到3000人,每人日均工资按80元计算,务工90天,直接增加劳务收入2160万元。
专项行动推进。产业扶贫行动。综合考虑县域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撑等因素,选准特色产业,优化空间布局,坚持龙头带动,完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以肉鸡养殖、核桃经济林和文化旅游为主的特色产业,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移民扶贫行动。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统筹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城镇化进程及搬迁对象意愿,完成147个自然村13218户42164人的搬迁任务。生态扶贫行动。立足国家生态功能区定位,把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治山治水,协调增绿增收,实现增加森林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双重目标。光伏扶贫行动。有效利用县域内丰富的光热资源、土地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劳动力需求少、发展前景广阔的光伏发电站,实现贫困村光伏发电全覆盖。支持光伏扶贫发电设施接入电网运行,优先吸纳光伏扶贫上网电量,并在电价结算时提供支持。2016年至2019年利用扶贫资金建设104座100千瓦以上村级光伏电站,装机总容量达到13兆瓦,覆盖2600户贫困人口;依托企业大力发展10兆瓦以上光伏电站,到2020年,全县企业建设投资的光伏发电站装机总容量达到220兆瓦,企业上缴收益统筹用于全县8800户深度贫困人口脱贫。另外,还有企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等行动推进计划。
构建六大机制。财政扶贫投入机制。发挥政府投入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确保政府扶贫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结合实际,协调统筹各级财力,确保财政扶贫投入量逐年增长。扶贫资源整合机制。加快改革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全面开展统筹整合使用中央省市财政涉农资金工作。坚持整合使用资金与脱贫成效紧密挂钩,以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捆绑使用,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实现脱贫政策效益最大化。金融扶贫服务机制。政府搭建平台、强化责任,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抓好风险防控,落实好信贷资金“借、用、管、还”的机制,促进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扶贫用地保障机制。调整完善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扶贫开发用地需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积极争取在省域范围内使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增减挂钩增加的土地收益,优先用于向投融资主体及项目实施主体购买易地扶贫搬迁服务。资产收益扶贫机制。在不改变用途情况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尤其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资金项目监管机制。对扶贫资金和项目实行最严格的监管,对违规违纪行为坚决做到“零容忍”。探索建立扶贫资金安排与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利益联结机制,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都要与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相挂钩,明确具体的带动方式、目标任务、考核要求。
各方合力攻坚。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县级抓好脱贫攻坚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和推进实施等工作;乡村两级抓好精准管理扶贫对象、精准落实帮扶措施、精准实施扶贫项目、精准加强项目管理、精准反映扶贫信息等工作。二是发挥市场作用。发挥市场在脱贫攻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支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能人大户等市场主体带动扶贫对象增收脱贫的方式途径。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建设模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潜力,引导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投资,参与植树造林、治沟造地、生态修复、土地整治和产业开发等。优化服务环境,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三是动员社会力量。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参与脱贫攻坚。利用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的成果,建立社会扶贫信息网络平台,促进扶贫对象信息、脱贫需求与社会各界扶贫意愿、帮扶资源精准对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社会组织打造社会扶贫精品项目。(要凯朝 陈华伟 陈毅峰)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