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汾西县和平镇和平村,一座占地720平方米的杏鲍菇种植大棚正在加紧修建中,而在施工现场的对面,五座早已投入使用的种植大棚已经实现了创收,在过去的一年中,这五座大棚收益30余万元,帮助大棚的主人们实现了致富梦。
“这五座大棚是和平镇五个村支书的,他们早就想把杏鲍菇大棚种植技术引进回来,但一直没有人愿意跟着他们干,所以这五个村支书就在和平村里找了一块地,一人盖了一座大棚,用实际收益告诉大家,搞杏鲍菇种植是可以致富的。”12月20日,在和平村内,村民告诉记者,这五个村支书分别是和平镇的和平村、回王村、赵庄村、沟西村和瓦伦土平村的村支书,经过一年的努力,这五个村支书都获益颇丰,见状,很多贫困户要求一起干,而现在正在修建的大棚,就是9家贫困户共同贷款搞起来的。
“汾西太穷,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想要致富只能搞特色种植,所以我们几个村支书商量着搞杏鲍菇种植,带头把这项目做起来,苦于没有资金,好在汾西邮政储蓄银行为我们发放了‘富农贷’,才让我们顺利地把大棚搭起来。”闻讯赶来的赵庄村村支书张耀平介绍,通过“富农贷”,他们五个人各获得了五万元的贷款,就是用这笔贷款,很快把大棚建了起来。通过一年的栽培种植,如今每个大棚都有6万元的收入。
大棚获得了收益,五个村支书各自回村大力宣传,发动了不少村里的贫困户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之中。现在我们赵庄村就有9家贫困户要求加入,和平村有36户,回王村大概有15户。”张耀平说,汾西县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村民们大多以种植玉米为生,刚开始提议种植杏鲍菇时,没人敢加入,一是家里穷,投资不起,就算能贷款也不敢轻易去贷;二是村里人没见过世面,没有个带头的,谁也不知道该怎么种植。
在这样的困难面前,村支书们本想放弃,但却被本县邮储银行的信贷员贾春杰说动了心思,咬着牙建起了大棚,这才有了年底的丰厚收入。
贾春杰,汾西县邮储银行的一名信贷员,正是这位信贷员知道了这五位村支书的计划,主动帮助他们考察项目,并向他们介绍了“富民贷”。“‘富民贷’是邮储银行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富民扶贫工程的一项金融产品,是我行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贾春杰说,和其他贷款不一样的是,富民贷”主要面向的多是贫困家庭,以免息、政府贴息的方式,帮助百姓走上致富路。而和平镇的杏鲍菇种植项目,非常适合“富民贷”。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4年我市邮政储蓄银行就为贫困人口“量身定制”了一系列贷款项目,这些贷款项目门槛低,增加了“有计划经营某些项目并具备一定的经营能力,有脱贫致富愿望在扶贫局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可以申请贷款”的条款。三年来,这些政策有效地帮助了我市贫困地区百姓脱贫致富,仅汾西一县,截至11月底,就累计发放“富民贷”贷款254户、1333万元,帮助该县300多户贫困家庭走上了致富道路。
“我今天就是来考察项目,做好登记,准备给这些村民们发放贷款,有村支书起带头作用,村里的贫困户们都主动加入到种植杏鲍菇的队伍之中,这是好事,是他们迈向脱贫致富的重要一步。”贾春杰说,要想脱贫致富,需要整个社会的帮助,作为金融机构,他们愿意为贫困户们制定更合理的贷款产品。而通过这个扶贫项目,他也看到了基层党支部在实际扶贫工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更坚定了他作为信贷员,一定要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的信心。
记者 杨全
责任编辑:实习生卫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