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家”
知青们在照片墙前追忆过往
临汾新闻网讯 40年前,50余名十七、八岁,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先后在1974年和1976年,分两批来到中条山森林经营局三交林场,在这片热土上开山垦荒、植树造林、挥洒汗水;40年后,年过知命、花甲之年的他们相约故地重游,一段共同的青春岁月让他们再次相聚。
在距离浮山县城30多公里外的寨圪塔乡境内的中条山森林经营局三交林场,近日迎来了30多位“特殊”的客人,他们分别从尧都区、襄汾、侯马、石家庄等地赶到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在阔别40年后再次相聚,共叙情谊。一个个看似简单的相拥,传递着40年来的温情;一双双紧握的双手,握得是多年的相思与难以割舍的回忆。
再重逢无限欢喜
“你还是老样子,一点也没变。”“你是?哎哟,想起来了。有30多年没见了,你这胖了不少,真是不敢认了。”在三交林场门口,先期到达的知青牛金平早早等候于此,为了这次相聚,他专程从河北石家庄提前一天赶来。“我当时是50多人当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大家伙儿都很照顾我,一听说要聚会,我说什么也得赶回来。”难得大家在40年后重逢又相聚,见面后的老友手拉着手有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
“现在的林场建设得真好,咱们进去看看。”有人提议道。大家结伴跟上前去,边走边聊,突然,知青们好似发现珍宝一般,一窝蜂的挤进林场的会议室。
“这不是咱们二队当时的合影照吗,没想到在这里能看到。”“你看看你,40年前多帅的小伙子,不过现在也是个帅老头。”“还记得咱俩这张合影吗?一转眼都有40年了,来来来,咱们就以这个做背景,再来照一张。”
……
知青们爽朗的笑声回荡在林场大院,之所以如此兴奋,缘由看到了40年前他们曾在一起时的老照片。
为了将这段记忆留存下来,三交林场的工作人员在早些时候收集了一些知青们当年的老照片,并将其制作成了名为《寻找当年上山下乡的记忆重温知青岁月的心酸和快乐》的照片墙,挂在会议室的墙上。没想到这一举动,让再次“回家”的老知青们备感温暖。
久别重逢,知青们坐在一起举行了座谈会。会上,大家回忆着当年的单纯和美好,回忆着曾经的磨难和艰苦。当播放到一部以护林员生活为题材的微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时,知青们好似看到自己的过往,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默默地摸开眼泪。
忆当年不胜唏嘘
“我们分别是1974年和1976年两批到的林场,由于我们进场的时间是年初,因此进场后在场部进行简短的学习培训后,就到点上开始了造林。我们栽下的第一片松林就叫知青林。”知青崔云回忆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季节的变化、工作的需要,他和同伴们一起参加了幼林抚育、茂林抚育等工作。特别是1977年造林结束后不久,在林局的组织下,三交林场与其他兄弟林场在大河林场的芹菜沟进行了采伐会战。“我清楚地记得,5月4日到采伐工地,10月中旬左右离开芹菜沟,历时5个多月,这是我们场工人师傅与知青共同生活、共同劳动聚集人数最多的一次。总之,在当时林场的辛庄点、红凹点、高家庄点、古洞口点、八亩点都有我们工作、生活的足迹,林场的各个工种基本都有知青的身影。”崔云说。
知青们回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三交林场,生活和工作条件都是非常艰苦的,吃的主食以玉米面为主,蔬菜以萝卜、土豆为主,喝的河中水,点的煤油灯、睡的大通铺。交通不便,点与点之间的交通工具主要靠步行。工作是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吃饭,带着窝窝头上山,太阳落下山,在山上大部分时间连水也喝不上;为了就近干活,不少时候住在离工地就近的村庄,多个人挤在一起,晚上睡觉连身也翻不过,有时没有合适的住处,就住在老百姓暂时不用的牛圈或羊圈内。
插场生活对于当时大部分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是艰苦的,但作为他们人生旅途的第一站,大家在林场数年的生活中,不少经历仍至今难忘。大家决定重走一遍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
游故地感慨万千
行走在熟悉的山间小路之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路边的草木,知青们都感到尤为亲切。面对曾经熟悉的大山,他们不由地呐喊起来,也唤起了尘封40年之久的青春记忆。
“从插场至今已经过去了40多年。
回首这40年,漫长而又短暂,漫长得恍如隔世,短暂得又如弹指一挥。知青年代虽已成为了历史,但这段知青生活却成为了我们这批人一段抹不掉的记忆。
今日重回故地,见到了曾经在一起玩耍的老乡和住过的老房子,往事还历历在目,宛如一切就发生在昨天。”崔云感慨道。
当重游至古洞点管护站时,知青杨卫星显得格外激动。当年插队时,他就是在这里带领着当地百姓一起植树造林,对于这里的一草一木,他充满感情。
“这个窑洞我曾经在里面住过一晚,确切的说是坐了一晚。”知青董光辉清除掉洞口的杂草,指着一个破旧的小窑洞说道:“为了防止有人盗伐木材,我就躲在这个窑洞里蹲守,到了晚上也不敢点煤油灯。山风呼呼地吹着,再加上狼的叫声,一晚上我就紧张地坐在里面不敢睡。”
……
每到一个管护站,每看到一处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知青们都会给大家讲起曾经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并拿出手机、相机拍照留念。即便是在别人看来破旧不堪的窑洞、羊圈,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份弥足珍贵的记忆。
流年逝水,岁月无痕。辛庄点、红凹点、高家庄点、古洞口点、八亩点,这些知青们曾生活过的地方一圈走下来,插场的往事愈发浸渍着他们青春的记忆,已化作薄霭流霞随风散去,渐行渐远。当年的姑娘、小伙儿如今已青春不再,“知青”这个特殊的名词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或许仅仅是一段朦胧的历史,但对于中条山森林经营局三交林场“74、76”插场知青们来说,它却代表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今天,我们又重聚林场,希望我们今后还能常回来看看,看看我们年轻时插场的地方,看看我们亲手栽的树,看看浩瀚的林海,看看我们林场的变化。希望在我们古稀、耄耋之年还能在林场相聚。因为,三交林场记录我们的青春,是我们永不忘却的地方,它已永远铸在我们的心中。”董光辉一语道出了所有知青们的心声。(卢婷)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