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东鲁村位于浮山县天坛镇西北边沿,辖2个自然村,耕地面积2550亩,全村共有333户,1189口人,是一个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的纯农业村。面对资源有限的状况,东鲁村“两委”班子立足本村的经济现状和发展形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群策群力,利用村民多年种植苹果的优势,在种植苹果上狠下工夫,引领东鲁人民尝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甜头,更增强了东鲁村民积极投身农业的热情。
近年来,东鲁村在精神文明取得成果的同时,又将目光聚焦到了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经济发展上。该村通过详细规划、细心布局,确定了以发展果树为主导产业,兼顾种植养殖,将村民最关心的“打井、修路”作为主要的事情来抓。村内道路进行了重新铺装;村北头深逾300米的机井完工投入使用;果树专家来到了田间地头为果农授课;垃圾清运车、垃圾桶进村入户,“脏、乱、差”现象消失……赵有良,东鲁村的果农,种植苹果20余年,通过专家讲解技术和自身摸索,种植经验日渐丰富。他家的30亩果园,挂果的亩产3000公斤,收入十几万元,成为了村里有名的果树能手。近年来,不仅自己发展苹果致富,同时还积极帮助大家搞好果园管理工作。
养殖大户秦国佳,在2003年欠下别人很多钱,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是村集体伸来了援助之手。村里现在的农机大户张俊,买农机没有钱,也是村集体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东鲁村的产业实现了多元化发展,村民的收入有了大幅提高,钱袋子“鼓起来”的纯“农业村”实现了真和谐。各项活动都组织得有声有色,形成了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和谐氛围,呈现出魅力、宜居、和谐、富裕的崭新景象。
正是凭借这一棵棵的苹果树,东鲁人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这不仅归功于党的惠农政策,更离不开东鲁人的智慧与汗水。东鲁村种植苹果多年,但因缺少技术,一直无法形成一个“品”,鲜有人能从中获得丰厚的利润,为解决因缺乏技术管理而产量不高的难题,东鲁村特意邀请吉县苹果技术员来东鲁村担任技术员,平均每月来两次为种植户们指导修剪、疏花、疏果等技术,晚上利用闲暇时间为村民们讲解理论知识。理论加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让村民们增强了信心。在该县农业部门的帮助下,东鲁村多次组织种植户到吉县东城乡社堤村学习苹果树的栽种技术。
经过取经,种植户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转变了思维,更重要的是坚定了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心。种植户们心里都明白,在如今农业形势大好的背景下,只有靠科学技术才能奔小康。每次组织培训时,村民们总是争先恐后,积极了解苹果种植的每个细节,因为他们知道学习与收入是直接挂钩的。苹果树作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村民们更是倾注了大量的血汗,该除草时除草,该施肥时施肥,该盖膜时盖膜,该修剪时修剪,真正地把苹果树作为一项事业来经营。
东鲁村现有苹果种植户41户,其中有一些农户既无技术又缺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村“两委”与种植户协商达成意向,将苹果园流转给既有技术又有劳力的种植户,每年给予一定的报酬,这样能够取长补短,各取所需,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现在经过流转,种植户赵有良承包了4户人家的24亩果园,他坦言,果园经过他精心管理定能收入倍增。在上级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东鲁村在村北打机井一眼,这口井可浇地450亩,这样就为苹果的增收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东鲁村的道路也已经开始维修,修好后可为苹果的外销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东鲁村去年就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现如今“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农户种下的苹果由合作社统一收购,联系外销。这样不仅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强化了市场导向,为苹果种植户们提供了更好的服务,更加保障了种植户的利益。
正是由于东鲁人的勤劳与智慧,不断探索,东鲁村人民一步一步坚实地走在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
(李益民 赵志英)
责任编辑:实习生卫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