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第一书记马俊峰:南王村里的“马向阳”

——记浮山天坛镇南王村“第一书记”马俊峰

2017-03-08 18:33:0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核心提示: “家家户户通了网、害人桥’不再害人、新修水渠顶大用、精准扶贫落实处……这两年,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如今,浮山县天坛镇南王村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村民们都说头等功臣当属该村“第一书记”马俊峰。在大家心目中,他不是马向阳胜似马向阳。

  “急村民所急,才能拉近心的距离”

  2015年8月初,一纸调令,36岁的马俊峰成了南王村的“第一书记”,他的“办公桌”从机关搬到了田间地头。他义无反顾上任,内心却充满忐忑。当夜,他在日记中写下:这场为期两年的‘战役’,我能为村民做些什么?”走向田头、熟悉户头是“第一书记”了解农村、了解百姓的“捷径”,也是“第一书记”的基本功和必修课。但是,令马俊峰没有想到的是,他挨家挨户摸底走访时,村民们对他的到来并不“感冒”。甚至,不少人在悄悄议论:这城里来的娃能干啥,混够两年就走了。”当马俊峰来到一户村民家收集民情民意时,几位正在打牌的村民头也不抬地说:你能拉上网吗?你能让我们也用上WIFI吗?”热脸贴了冷屁股,马俊峰没有气馁,而是积极查找村里没有通网的原因。原来,南王村坡多沟多,自然条件恶劣,虽离县城不远,但进城要翻沟,交通不便。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居多。

  由于会上网、爱玩手机的人不多,通信运营商认为没有必要在这里铺设通信设备,以免投入达不到产出。

  “只要是村民提出的合理要求,我就要努力办到。”马俊峰暗暗下定决心,他一次又一次去中国移动浮山县分公司寻求解决之策。最终,双方达成共识,为南王村接上了网线。村民们喜滋滋地买回电脑,透过这个“小窗口”知晓了外面精彩的大世界,业余生活也跟着丰富起来。村民贾建龙不好意思地说:真没想到,马书记把我们的话这么当回事,还费了不少劲儿把事办好。”“老人们也强烈要求通网,只为了孩子过年回家时,能多在家待待,而不是一股脑儿地往镇上的网吧里钻。通网承载着沉甸甸的亲情与期盼,同时使村民的思想观念从闭塞逐渐走向开放。”南王村通了网,不仅连通了外面的世界,还拉近了马俊峰与村民的距离。他不由感慨道:只有急村民之所急,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坎。”

  “为村民造福,必须走在前、干在先”

  “村委主任、村委副主任、报账员提出南王村最需要解决的大事儿,就是拓宽村民出城必经的南王桥。由于桥窄,这几年出过不少事儿,三轮车、摩托车都掉下去过,还摔死过两个人。我要赶紧向上级汇报,想办法解决。”翻开马俊峰写于2015年8月17日的日记,仿佛看到他眉头紧锁和修桥的决心。

  说起来容易,干起来困难。南王村是典型的贫困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想修桥,首先要想办法破解资金难关。“这事儿刻不容缓,我硬着头皮边干、边赊账、边积极申请资金。从确定项目到测算、绘图、做预算等,前期工作筹备了3个多月,修桥款也到位了。”马俊峰回忆,那一刻,压在我心里多时的大石头总算落地了。”2016年3月21日,南王桥拓宽工程如期开工,马俊峰愈加忙碌起来。每天天不亮,他的身影就出现在施工现场,直到天黑透才匆匆往家赶,身上常常是脏兮兮、臭烘烘的。他废寝忘食,严把每一环节的质量关,及时与施工方探讨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南王桥的安全系数,不熟悉的人甚至将他误认为施工工人。

  一个月的辛苦没有白费,当南王桥以崭新面貌示人时,村民们欣喜万分。桥拓宽至7米,还安装了防护栏。即便夜晚过桥也不用担心了,桥上装有反光条,以此指示出一条“安全大道”。这件事让村民们对“第一书记”的印象大为改观,但不少人仍持观望态度。

  在修桥的同时,马俊峰还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村里缺钱缺劳动力,一直以来没能开挖渠道,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灌溉农田十分不便,庄稼的收成也因此受到影响。”他认为此事不能耽搁,便积极与水利部门联系,争取资金50余万元,为南王村新建了2700米U型水渠;紧接着又申请了小型农田水利项目,争取资金90余万元,为南王村及其下辖的4个自然村铺设灌溉管道,完工投用后,预计可增加2000多亩水浇地。

  项目落地了,一些村民却不乐意了,有人不允许水渠占用自家耕地,有人嫌弃水渠离自家院子太近,还有人担心修通水渠后会妨碍出行。种种质疑与不信任如一盆盆冷水从头浇下,马俊峰没有心灰意冷,他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工作,用大量的事例证明水渠修好后,村里的灌溉问题会迎刃而解,这为农田的增产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农民的收入也会随之上升。

  最后,村民们明白了这些项目百益而无一害,也不再“为难”马俊峰,反而对此充满期待。

  在施工过程中,马俊峰又根据村民遇到的实际困难,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不让村民的利益受损。

  “要脱贫,先让村民掌握致富本领”

  找项目、跑部门、拉网线、拓宽桥、修水渠……如今,村民们提起马俊峰,只有一个大大的“服”字,许多人表示:以后,就听马书记的!”在村民家从“坐冷板凳”变为“座上宾”,马俊峰欣喜之余有了更多的思考。他在日记中写道:怎样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扶贫要精准,除了摸实情、出实策,还得让村民掌握致富本领。”南王村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村民们大多靠天吃饭,收入不稳定。马俊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充分发挥了脱贫攻坚领路人的作用,先后自费到尧都区、洪洞等地实地考察,引进优良红薯品种,并带头试种了8亩。

  目前,已试种成功,计划在贫困户中推广,预计每亩可增收500元。

  有些村民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但碍于囊中羞涩,迟迟无法付诸于行动。马俊峰了解后,先为3个贫困户申请了11万元创业贷款,帮助其选购优良品种,发展养殖业。

  又为16个贫困户申请了3500元的临时救助补贴。还联系尧都农村商业银行为村内的农机合作社贷款20万元,推行“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统一耕种、统一收获、统一销售,拉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经营风险,增加了农户收入。

  41岁的贫困户贾师傅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父母患病多年,需要持续用药治疗;妻子是智障人士,没有劳动能力;孩子还在上学,也急需用钱。多年以来,他虽然四处打零工,但赚来的钱远远不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在马俊峰的帮助下,贾师傅与人合伙养牛,摇身一变成了养殖户。贾师傅拉着马俊峰的手,不停地道谢:感谢我们村的‘第一书记’,让我们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奔头。”南王村有6户特困户,都是因全家无劳动能力或者重病等原因致贫的,马俊峰结合光伏扶贫政策,通过民主评议等程序,对这6户的实际情况进行公示,由天坛镇政府审核确定后,浮山县扶贫开发中心为他们免费安装了5000瓦的屋顶光伏发电设施,每年可以发电将近8000度,一年可以增加收益6000多元,给他们送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无论走到哪儿,我都是南王人”

  “放假两天,村民们背着我干了件‘大事儿’。我明白,他们这是对我好,但我不能让他们这么做。”这是马俊峰写于2016年11月初的一篇日记,他提到的“大事儿”到底是什么?为何村民的举动让他“眼前一热”?原来,马俊峰一心扑在工作上,他高度负责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乡亲们。马书记不是咱村人,心却安在咱村,一心一意为咱着想。咱能为他做得不多,但一定要回他一份大礼。”村民们去找村支部书记朱建明商量,大家一起写一封联名信,详细罗列出马俊峰为南王村付出的一切,希望这样的“第一书记”能成为样板,同时将联名信分别送往县里和镇上,以此唤起相关领导的重视。

  当朱建明将这件事告诉马俊峰后,他顿时着急了:“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不需要宣扬,也不能给组织添麻烦。”于是,他偷偷将联名信截了回来。这封手写的、按着红手印的联名信,里面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村民的深情厚意。一遍还没有读完,他已是泪流满面。

  没想到,截回联名信的事儿很快就“穿帮”了。望着村民们失望的眼神,他掷地有声地说:大家对我的这份情,我会永远珍藏。我会以此激励自己,多给咱们村干些实事。不论走到哪儿,我永远都是南王人。父老乡亲有啥难处,找我就对了。”马俊峰的任期快到了,但他认为自己肩负的责任远没有到期。南王村是一个古村落,有着古建筑小鼓楼和曾经名扬浮山县城的‘南王八景’,还保留着古驿道。由于多年来无人重视、无人保护,古遗产的生存、命运岌岌可危。”他再次陷入深思,拯救这些珍贵的‘财物’已迫在眉睫。并以此为契机,重振南王村古时的辉煌,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目前,马俊峰虽有相关计划,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渴望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助南王村实现新的蜕变。

  记者手记 “第一书记”该怎么干?马俊峰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他是一个默默扛起责任,通过真诚和爱心走进村民心坎里的行者。文中写到的事情,只是他为村民做的一部分,未来或许还有许多。他的双脚虽然沾满了泥土,却带给了村民温暖和希望。这让我想起艾青写下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记者李静 苏亚兵 卫琦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